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环境适应问题研究——以S大学新生成长小组为例

阅读量:1611   发布时间:2022-9-2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教育转型,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新生数量也逐年增加,新生入学面对生活环境的改变,在学习方式、生活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均会不同程度的出现一系列的适应性问题,影响大学新生的学习和生活。


大学新生适应中产生的突出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得到社会、学校、家长的广泛关注。


大部分高校针对新生环境适应问题采取的是加强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学生活动和举办相关的讲座,引导新生认识大学,尽快走进大学生活。


虽然高校这一方法在缓解新生的环境适应问题上有一定效果,但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强调单向灌输式教育和规范式约束,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而且入学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共性问题,对学生的个别性需要和特殊性问题关注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本研究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导下,利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针对大学新生群体进行调查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对新生环境适应问题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加以介入,有助于学校为新生解决适应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拓宽高校大学生入学教育研究领域,更是对促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有重要意义。


(二)现实意义:现在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具有普遍性和群体性。这一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并发现其问题所在,进而改进高校大学生入学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也为大学在解决新生适应问题上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将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适应环境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引导大学新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他们未来发展。


三、应用模式和理论基础

1.互动模式

互动模式也称交互模式,是基于人与环境和人际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一种小组模式,旨在通过组员之间,组员与小组及社会环境之间,小组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促使组员在小组这个共同体的相互依存中得到成长,增强组员的社会功能,提升其发展能力。


互动模式的假设前提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小组是个人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的有效场所。


在新生环境适应小组中,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及组员之间的互动,可以发掘新生自身潜能,增强他们与同辈群去交往的信心,在新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2.优势视角理论

强调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强调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社会工作者在小组中要将关注点放在组员的优势、潜能和成绩上。


优势视角的基本理念包括五个方面:优势视角、增能、成员资格、悬置怀疑、抗逆力,在小组活动中可以从这五个方面积极的看待问题。


优势视角在新生适应小组中的作用:在新生适应小组中小组工作者要做到充分的信任和赞美小组成员,与他们构建平等的专业关系,慢慢探索他们的优势和潜能,让组员在新生适应小组中增强自信,意识到自我优势,慢慢引导组员主动融入环境中。


3.场域理论

场域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解释模式。场理论的核心思想来源于物理概念,即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在场效应中发生的行为,而场不仅对物理环境,包括许多因素的行为的其他人和相关联的。


场域理论在新生适应小组中的应用:在小组这个动态的场域中,小组中成员的行为和改变会受到物理环境、人文环境、小组自身的动力环境等与个人自身的个体因素共同影响,它是强调此时此地在小组这个场域中发生的,所以要尽可能的及时了解、分析大学新生在小组活动中产生的需要,及时排除组员的紧张情绪,让新生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形成互动,共同影响。


四、小组活动计划

(一)小组活动基本信息

“人生新篇章”大学新生环境适应成长小组针对20位新生环境适应困扰为主,人际关系困扰和学业规划困扰为辅的内容进行团体辅导。


1.小组名称:“人生新篇章”大学新生环境适应成长小组

2.成员性质:S大学存在环境适应问题的大一新生,有意愿通过成长小组,缓解进入新环境的的紧张情绪,提升自我的环境适应能力,构建同辈群体社会支持网络。


3.参与人数:20人


4.招募计划:A计划:面向大一新生公开招募,自愿报名


B计划:班主任、辅导员察觉到的存在环境适应问题的学生


5.活动时间:2021年9月18日至10月23日,每周周六13:00-14:30。聚会次数6次,每次1.5个小时,共计活动时间9个小时。


(二)问题分析

通过对20名新生的观察与交流,发现这部分新生环境适应问题的背后,不止是单纯的学校环境不适应。首先,面对新环境,新的人群,不会主动地熟悉身边事物,缺乏人际交往的主动性,缺少成熟的社交经验。其次,“高中升入大学,学业环境发生变化,导致学生存在学习方式的不适应,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时间管理与学业规划。


(三)服务计划

1.总目标

缓解大学新生进入新环境的紧张情绪,提升新生适应能力和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发挥新生参与班级建设的主体性,利用班级团体的动力促进健康和谐班级的建设,促进学生与学校的双向融入与参与。


2.分目标

(1)深入了解校园、学院历史发展以及各种场所设施,明确相关的规章制度。通过对学校人文环境的了解,增强学校归属感,消除大学新生的陌生感、孤独感,相互熟悉,达到自我适应的目的。


(2) 引导新生思考沟通交流技巧,发展良性人际互动关系。


(3)合理的建构自己的目标并能够学会科学合理的安排规划自己的时间。


3.服务计划与制定

(1)准备阶段

社工在新生环境适应准备工作时要预先进行文献搜集、调查访谈等工作,在规划好新生适应整体构思框架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内容分门别类的针对性调研,利用学院学科优势咨询有关专家学者。而对于项目实施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前期摸底,以便于小组方案设计上的整体性考虑及规划。


(2)导入过渡阶段

进入新生环境适应导入过渡阶段,社工根据活动开展流程及注意事项等,制定相关操作流程及技巧掌握的学习性文件和培训工作,对具体活动人员和小组工作员进行专业培训。


在培训中社工必须提供多项方案,将新生环境适应成长小组方案向工作员进行描述及演示,并进行讨论,让小组工作员充分了解每次小组活动的基本流程、主要内容、小组目标以及注意事项等。


(3)工作实施阶段

新生适应工作的实施主要以小组工作和社工的方法为主。首先,工作员在前期做足新生充足的观察研究工作,以充分了解项目实施对象个体的差别,并根据分析结果选定个别重点介入服务对象;


其次,在新生环境适应工作实施过程中社工和具体活动人员以及能够组织专项研习讨论,集思广益,及时分享感受和困惑,不断完善活动方案,并适时做好各阶段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4)结束阶段

新生环境适应工作要重视结案阶段并注重处理参与者的离别情绪,以便于项目参与对象能够更好地适应之后的大学生活,此外,社工在新生适应工作结束后必须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工作,以便了解活动成效并作出进一步反思。


在新生适应项目结束后应该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尤其是通过与班主任、辅导员和班长等及时了解新生个别问题,做好参与对象后期跟踪辅导的工作,并能够利用相关资源协助其解决因不适应而产生的问题。


(四)服务实施过程

1.实施过程


每节小组名称

预定活动内容

目标

目的

第一节

“缘”来在这里

相互认识、破冰活动、小组契约、期望收集、

通过活动使组员逐渐放松身心,消除陌生感、孤独感,相互认识与熟悉,制定小组契约,成立小组契约形成组员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互熟悉、自我适应

第二节

校园明信片

热身活动、

校园平面图、师哥师姐话校园

深入了解校园、学院历史发展以及各种场所设施,明确相关的规章制度,解决生活的适应问题;

校园适应

第三节

沟通“心”开始

自我探索、团队信任活动、宿舍情景模拟

帮助成员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此基础上认识他人、接纳他人,加强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合作,使组员之间更加熟悉和了解,掌握人际沟通技巧,解决人际适应问题。

人际适应

第四节

生活在此时

热身活动、团体合作(穿越A4纸

、诺亚方舟)

 

协助组员进一步相互熟悉,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增强小组内的凝聚力,增强组员的人际交往能力。

团队适应

第五节

大学我做主

学习提升、时间管理(写出高中与大学学习的不同、师哥师姐学习的经验分享、了解四六级等考试政策)

通过活动协助小组成员认识到大学学习的主动性,意识到大学学习的紧迫性,合理的建构自己的目标并能够学会科学合理的安排规划自己的时间。

学习适应

 

第六节

未来不是梦

写给未来的自己、

忆往昔小组活动、总结与分享

协助组员明确未来的目标,规划自己的生活,组员整理自己在小组中的收获和感受,合理处理分离情绪,结束小组活动。

学业规划、

结束小组


2.活动小结

第一次小组活动“缘来在这里”

活动的开始,大家还处于一个较陌生的环境中,都表现的较拘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大多数同学明显表现的放不开,回归小组之中,在小组制定契约的时候分为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中都有少数同学不主动加入,需要工作人员的鼓励与引导参与到活动当中。


活动后期分享环节,在与组员分享的过程中了解到活动结束后大部分的同学都能叫出自己小组中同学的,活动氛围相对于之前的紧张情绪得到缓和。


第二次小组活动“校园明信片”

经过几天的短暂相处 ,小组成员在参加活动时,喜欢跟自己认识的同学坐在一起,形成了几个小团体,在工作人员带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给他们打破这样的小团体,让他们熟悉班内更多的同学。


此时处于小组的形成阶段,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工作者会有意识的引导成员对规范加以认同,在“画出s 校”的环节,对于不善表达的同学,工作者更多的使用鼓励的话语来激发他们展示自己,在活动中每个人都有对学校的不同看法,“师哥师姐的话校园”也让他们更多的了解了学校的规章制度。


第三次小组活动“沟通‘心’开始”

在这次的活动更突出的是分组合作的活动,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积极的参与其中,在“解开千千结”环节有个小组一直因为在牵手的环节出现错误一直没能解成功,在情绪消极的时候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引导其再次挑战。


“宿舍情景模拟”将活动推向高潮,在这个环节四个小组的组员参与其中将宿舍中的情景分享给大家,加深了同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第四次小组活动“生活在此时”

“穿越A4纸”环节,大家表现出了强烈的积极性,工作者作为在此活动中鼓励组员不断体验和尝试,也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在“诺亚方舟”环节因为意见的不同两人起了争执,活动结束后的分享阶段工作者介入澄清组员冲突的误会。


第五次小组活动“大学我做主”

在 “写出高中与大学学习的不同” 环节时,大多数的同学都能积极起来分享,这次活动中的所有环节都是围绕学习目标的制定展开,在活动结束的分享环节,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同学也能大方的分享自己的学习目标。


第六次小组活动“未来不是梦”

“忆往昔小组活动”环节组员都集中注意力观看视频,精心回顾,出现比较有趣的照片时,大家都笑了,组员看到照片也笑了,其中有的组员随着音乐的曲调小声跟唱,再进行分享时,大家普遍感受:感谢、成长、改变、开心。在最后伴随着《朋友》的背景音乐,大家沉浸在喜悦的氛围中,感受家的温暖。


五、服务评估

(一)过程评估

1. 从活动目标达成情况评估来看,此次活动目标基本达成,吸引了20名大学新生参与其中,为新生链接了就业指导老师、心理辅导老师、大学生新青年团体等在内的多个资源 。


2.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社会工作者根据参与群体的个体需求差异,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包括体力活动、脑力活动、思考类活动等。


3. 活动内容由表及里。小组活动是从校园环境适应困扰为主,人际关系困扰、学习能力困扰为辅,循序渐进设计的。


(二)结果评估

根据工作员记录的文字资料及活动图片来评估。下面附上一份与3名成员口头进行交流后获得的资料,通过下列表格能够清晰地发现,甲、乙、丙三个同学在人际交往与学习认知方面的变化,证明了小组活动在大学新生适应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服务前

         服务中

       服务后

 

 

 

 

 

  甲

    同学甲性格活泼,但过于强势,善于与他人交流,领导能力强使人产生压迫感,有点小傲娇。

    同学甲会带头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在团队合作的环节显得有些霸道。

    同学甲认识到自己对同学们的不尊重,在后面的相处中要礼貌待人,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自以为是。

 

 

 

 

  乙

    同学乙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他人沟通,经常自己独来独往。

    同学乙会被动的参与到活动当中,在团队建设中不会发表任何意见。

    同学乙能够在分享的环节主动分享,能够突破自己,展示自己。

 

 

 

 

  丙

    同学丙性格处于内向与外向之间,自尊心强,自我认知不足,容易受他人影响。

    同学丙在活动的比赛中过于强调排名等级的重要性,在团体活动中与他人配合较好,很好地参与到活动当中。

    同学丙通过活动学习到大学的学习方法,坚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活动中也对自我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


六、专业反思

1.工作者自身专业素养不足

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因为工作者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在校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在带领活动的过程中,还是缺乏相应的带活动的技巧,设计的“宿舍情景模拟”在活动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活动效果。


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加强对小组活动带领技巧方面的学习,要经常参加小组活动,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习别人带活动的方法,在活动结束后,多对活动进行反思与总结。


2.小组活动设计要符合服务对象特点

在设计小组活动的时候不仅要充分了解组员对活动感兴趣的特点,考虑组员的活动需求,还要结合恰当的小组目标,这样组员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当中,也能更好地达到活动的效果,实现小组目标。


比如在第五次小组活动“大学我做主”中,活动环节的设计虽然满足小组成员的活动需求,但是没有满足小组成员的兴趣点,明显感觉到组员对这个活动缺乏兴趣,活动效果也不尽人意。


在今后设计活动中要做好前期的活动评估,了解小组成员对活动的需求,将小组成员的兴趣与活动主题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活动的效果。


3.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对小组的影响

外部条件的不足有两点,第一点是在小组第三次和第四次小组活动时,因为设计的活动环节需要较大的空间,而在活动进行前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室内空间,室外只能联系到篮球场,这样在小组活动的时候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干扰小组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二点是新生适应成长小组一共开展六次活动,虽然效果明显,但是随着入学时间的增加,还会有新的适应问题产生,比如外地新生在面对国庆节、元旦等节假日不能回家而产生的想家问题,就没有解决。


就第一点来讲,在今后组织小组活动时,一定要考虑外部突发因素对小组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室外活动。第二点服务时间短的问题,在新生适应成长小组结束后,可以继续开展其他的小组活动来继续为同学们提供服务。


4.充分整合资源

项目社工在活动宣传阶段时,借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班主任、辅导员、学生会等团体进行宣传。得到了学校及大学生新青年组织的大力支持,包括场地、活动安全防卫等。


但是社工只把链接资源的目光放在校内,其实高校周边的企事业单位,都可以链接,通过实地参观工作环境,切实感受就业形式,确立职业目标。(邹萍萍)

 

参考文献:

[1] 徐自成.小组工作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西北大学,2010

[2] 关静. 小组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06)

[3]曾永辉,钟向阳,林媛.小组社会工作在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应用与实施[J]. 社会工作(下半月). 2010(04)

[4]曾永辉,钟向阳,林媛.小组社会工作在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应用与实施[J]. 社会工作(下半月). 2010(04)

[5]刘崇俊,仇莉,郭治谦. 论高校小组工作的应用模式[J].中国科技信息,2005

[6]张超.小组动力学在大学生成长小组中的应用及反思[J].2008

[7]冯博雅.“成长小组”与同辈互助——解决新生适应问题的学校小组工作模式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8]黄耀明.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成长中的实践分析——以漳州师范学院人际交往训练小组为个案[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了解社工、考社工证
马上关注陇原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