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第三方评审”,你搞坏了多少个好项目?

阅读量:181   发布时间:2023-6-5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陈默

单位 | 成都高新区美好家园社区营造促进中心



“现在的第三方,搞坏了很多个原本能够出彩的好项目!”

坦率而言,在笔者面前,讲出这句话的人,不仅是社会组织机构负责人,还有基层村社书记。

但在笔者看来: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话糙理不糙;现实还真就是这么个状态。

你的项目搞不好,怨人家“第三方评审”?

不可否认,近几年的社区发展治理社会组织服务领域中,普遍对项目成效评审的“第三方评审”各种乱象有所反感,有些所谓的评审专家,为了彰显自己的存在感,随意“出台”个人标准,随意做出各种与政策、趋势、需求、现实甚至项目本身不符的“权威发声”,甚至之前明明是自己提出的“要求”,之后又自我“质疑”否定。

正所谓一颗老鼠屎坏了满锅汤,不仅暴露出自己低下的基本业务素质,也连累了整个行业领域的大多数优质“第三方评审”。

还十分值得警醒的是,这类所谓的评审专家,几乎没有几个人是真正从基层一线摸爬滚打、深度实践与体验总结而来的,有的甚至于连行业基本的术语都搞不清楚。


是的,社会组织“第三方评审”行业乱象,似乎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就如几天前,笔者与某镇第三方枢纽组织偶遇,就发现同一个项目最初就是经过该机构的审核后得以确认,而当再次面对同一份项目书时,竟然对自己当初的认定提出一系列的质疑,完全忘记了自己在否定自己的笑柄。正是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做法,导致双方当场发生激烈语言冲突对质。


“第三方”现象的表现特征还在于:一些所谓的评审专家,从不关心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创新点、撬动力和创新点等深层次的问题,从不肯定一线社会组织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如何克服种种困难障碍解决和达到项目预期的甘苦与成绩,而是几乎清一色居高临下、忘乎所以、极尽所能般,以“质问”的语气对待一线社会组织项目执行人,其个人较低的评审素质与心态暴露无遗。


与之形成另一种鲜明特点的是:毕竟是极个别优秀的评审专家,往往以自己的丰富的学识、专业水平与积累经验,一方面在客观充分肯定一线社会组织付出与成效的同时,还针对其中的不足“出谋划策”,帮助其有效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促使那些具有潜质的项目成为标杆性和样板性,实实在在促进社会组织和基层村社获得经济和社会的双效益,并且成为业界的一件件美谈。


“我们需要和欢迎这样既能‘审’又能‘促’的第三方,不需要只会纸上谈兵的第三方!”这是一位基层社区书记向笔者表达的强烈心声。


社会组织出不了好项目,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不作赘述,但是笔者认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问题,是出在“第三方评审”身上。


这些人跟着趋势浪潮或者某个熟人关系进入行业领域,凭着仅有一点的财务或社工知识走了一遭,连基层一线项目执行根本就没有从事过,仅仅是看了一些评审的场景,便心里滋生“当评审”高高在上的不错存在感,也悟出社会组织评审完全不需要“高科技”和“高水平”,仅凭一张嘴就可以把一线社会组织拿捏得死死的、摆弄得服服帖帖的,有时候还时不时得到些额外的“上供”收益,这差事好搞!


殊不知,正因为当前“第三方评审”的门槛不高,对第三方评审人员是否具有一线丰富项目执行经验未有明确要求,使得不懂“干活”的事滥竽充数评审“干活”的人现象日渐增多。记得有一次,某“第三方评审”提出笔者参与督导项目提供的客座教授等资质还不够时,笔者当即反问:“你作为第三方评审,请出示一下你的评审资质?这也是我的基本权利要求。”对方当即哑语。


是的,如果参考工程建设等领域评审要求标准,社会组织领域是有相当一批“第三方评审”人员是处于“无资质”的禁入地步。


事实上,也正是由于大量毫无基层一线实践经验的“纸专家”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量原本能够“出彩”的一线项目被无尽糟践。仅笔者在国际国内获奖的多个项目经历体会而言,也从来没有一个项目是被社会组织“第三方评审”发现和评审出来的,都是被那些高素质、素昧平生的国内国际行业专家或大咖们凭借高专业度、客观公正的评判,结果“墙里开花墙外香”。


可见,一线社会组织要想真正做出好项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没有良好的“第三方评审”重要“生态”存在,你再消耗十年的良苦用心,也不要有幻想项目“出彩”。


是的,一些个“第三方评审”盲目进入这个行业领域,不懂基层实践、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和自以为是行事,不注重尊重一线社会组织,不注重社会组织“是促不是压”。


甚至在具体评审中肆意制定标准,在经费使用上极尽一切小脑筋企图挤占和克扣和压榨基本管理费,评审时除了动辄高高在上的优越态度和各种无论充分与否的整改指令,几乎就再也得不到一句鞭策、鼓励和促进的一次帮助和促进!而且;你一旦听信和严格按照这类评审专家上天入地的要求后,原本完全应该成为好项目的项目,就真正意义上彻底被“废”了。


于是,这个时候你只剩下唯一的愿望就是:只求快快评审通过,早早拿钱了事,去它的好项目!而这个时候,“第三方评审”还会理由十足地宣称:“我们这是为社区负责。”毫无羞耻感地遗忘了另一个根本:评审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社会组织良性发展。


这也正是基层村社和一线社会组织深恶痛绝、咬牙切齿,一听“第三方评审”便气不打一处来的诱因。


是的,这类“第三方评审”,自身认知水平不高、也没有兴趣提高,对项目执行的思维逻辑与核心路径并不在意,对新鲜事物和跨领域事物没有求知欲,对创新性、特色性和亮点性的东西拒之门外,不仅自己没有远见、谈不上卓识,也更容不得比自己优秀的一线社会组织影响到自己的存在感。


在这类“第三方评审”的眼里,自我的存在感、优越感与“权威性”是无比重要的,一定不允许眼前的评审中有任何障碍物,不需要比自己优秀的项目执行人和好项目,只需要唯唯诺诺、惟命是听的奴才样,才能确保让你稳稳地拿到钱,否则就一定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各种不是。


至于好项目还是坏项目,至于促进还是发展,至于一线社会组织辛苦还是流汗,跟自己有毛线关系?自己又无需承担丝毫责任!


既然如此,如果指望这样的“第三方评审”:


项目能搞好?管理能到位?服务能跟上?成效能达成?行业能促进?


我信你个鬼!

了解社工、考社工证
马上关注陇原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