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展社会工作事业

阅读量:473   发布时间:2017-1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目标以及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不仅是当前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给全党全国各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其中,把握方向,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工作事业,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手段。特别是报告关于社会治理、保障民生、社会组织以及协商民主问题等论述, 对于新时期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任务和策略都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而社会工作作为现代化发展的一种福利性社会制度和机制设置、一种现代解决社会问题的制度化手段,本质上突出以人为本,具有服务取向、问题取向和行动取向的专业属性。当前,中国人生活在从未有过的物质条件下,民众需求层次提升,实际获得感多元与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有序有效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而这一过程,必须解决价值观整合、制度融入和方法融合的问题,其核心是专业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与本土传统文化和现行社会制度制约下价值体系的整合,包括国体、政体、社会治理体系、福利与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结构、基层治理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制度与载体的全面融入以及对专业社会工作通行技术的准确把握与创新和对本土经验的凝练与提升的方法融合。

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同时明确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治理的概念起源于20 世纪末,其内涵十分丰富。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将社会治理定义为个人和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纵观社会治理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可以看出,“共治”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属性,“善治”是社会治理的核心目标,而“合治”是社会治理的基本运行模式。党的群众工作和政府基层社会治理的改革发展关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 关乎民生和社会稳定,在当前具有以往不可比拟的重大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社会工作融入党的群众工作和政府基层治理体系中,需要切实发挥专业优势,着力在民众参与,实现政府主体和百姓主体的有机配置;满足需求,全面有效地应对社区和民众多样化需求;实现自助,推进居民有序有效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整合资源,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的资源供给体系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助力十九大提出的“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等目标的实现。

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并明确将社会组织协商纳入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体系的建设中。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社会组织是居民参与的重要平台,也是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党的群众工作和国家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但与西方社会相比,我国的社会组织发展历史较短, 虽然大量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迅速建立,但存在着服务内容、服务性质、运行发展方式上缺乏规范性以及服务内容不集中、专业性不强等问题,未能真正形成社会工作服务组织良性发展的格局,而在制度层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良性机制尚在建立之中。十九大报告中对这一问题的部署对于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社会工作基础建设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目标以及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不仅是当前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给全党全国各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其中,把握方向,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工作事业,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手段。特别是报告关于社会治理、保障民生、社会组织以及协商民主问题等论述, 对于新时期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任务和策略都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而社会工作作为现代化发展的一种福利性社会制度和机制设置、一种现代解决社会问题的制度化手段,本质上突出以人为本,具有服务取向、问题取向和行动取向的专业属性。当前,中国人生活在从未有过的物质条件下,民众需求层次提升,实际获得感多元与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有序有效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而这一过程,必须解决价值观整合、制度融入和方法融合的问题,其核心是专业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与本土传统文化和现行社会制度制约下价值体系的整合,包括国体、政体、社会治理体系、福利与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结构、基层治理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制度与载体的全面融入以及对专业社会工作通行技术的准确把握与创新和对本土经验的凝练与提升的方法融合。

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同时明确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治理的概念起源于20 世纪末,其内涵十分丰富。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将社会治理定义为个人和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纵观社会治理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可以看出,“共治”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属性,“善治”是社会治理的核心目标,而“合治”是社会治理的基本运行模式。党的群众工作和政府基层社会治理的改革发展关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 关乎民生和社会稳定,在当前具有以往不可比拟的重大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社会工作融入党的群众工作和政府基层治理体系中,需要切实发挥专业优势,着力在民众参与,实现政府主体和百姓主体的有机配置;满足需求,全面有效地应对社区和民众多样化需求;实现自助,推进居民有序有效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整合资源,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的资源供给体系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助力十九大提出的“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等目标的实现。

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并明确将社会组织协商纳入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体系的建设中。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社会组织是居民参与的重要平台,也是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党的群众工作和国家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但与西方社会相比,我国的社会组织发展历史较短, 虽然大量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迅速建立,但存在着服务内容、服务性质、运行发展方式上缺乏规范性以及服务内容不集中、专业性不强等问题,未能真正形成社会工作服务组织良性发展的格局,而在制度层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良性机制尚在建立之中。十九大报告中对这一问题的部署对于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社会工作基础建设的重要保障。


了解社工、考社工证
马上关注陇原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