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最基本的单元。社区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倡导的重要发展战略。如何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社联动”是近年来创新社区治理的一种成功经验概括。但“三社联动” 并不是社区治理的目的,而是促进社区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三社联动”,充分发挥社区的基础平台作用、社会组织的服务载体作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支撑作用,重在完善社区组织发现居民需求、统筹设计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
本期策划呈现了多地创建的“三社联动”实施路径和范式,可以看到,各地通过建立“三社联动”机制,广泛汇集了政府、社会、居民各方资源,通过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化服务,更好地回应了社区居民的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其中,我们也能窥探到,“三社联动”的挑战不仅有落地在基层社区的“三社”如何联动,也涉及政社的权责边界如何厘清、“三社”如何归位等问题,以及在基层政府让渡空间后,“三社”是否具备承接社区服务的能力,是否有及时回应居民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精细化需求的专业能力。
诚然,“三社联动”链条上还有诸多待解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三社联动”体现的是善治的魅力,是服务型治理的智慧,指向居民需求,以居民满意度为导向,通过这种机制实现政社互动,弥补过去社区服务短板, 提升社区服务能力,进而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
01 地方实践模型图:北京市
北京市“三社联动”具体做法:
一是建立联动服务制度。在街道层面引入社会工作机构,设立“三社联动”联合办公室, 对社区服务的各类资源进行梳理,统筹分配;建立街(镇)、社区两个层面的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各项服务与需求的有效对接;建立服务联办制度,专业社工和社区工作者协同,带动志愿者服务居民,共同解决社区问题;建立需求反馈制度, 以需求为导向进行项目设计、开发和实施,注重评估和反馈, 满足社区和居民的动态化需求。
二是明确职能定位。对市、区两级民政部门在统筹协调、制定政策、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责进行了明确,落实了街(镇)对“三社联动”的基础保障和组织实施的责任。同时明确了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引领作用和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从人才角色定位来看,专业社工是督导,负责配置各类社会资源,把握专业服务标准; 社区工作者是实施主体,负责依托各类社区平台开展服务; 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发挥配合作用,在专业社工和社区工作者的带动下有效参与社区治理。
三是建立联动平台。建立由街(镇)和社会工作机构的联动工作平台,配备专门人员,负责项目指导、支持和监督。发挥社会工作机构的作用,运用专业理念、方法和技能建立集人才培训、组织孵化、服务指导为一体的专业平台。建立专业社工、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相互协作机制,形成社区行政力量、社会力量和专业力量有机结合的人才发展平台。(图文/ 北京市民政局)
02 浙江省嘉兴市
浙江省嘉兴市“三社联动”的做法:
一是改革领导体制。2008 年专门成立嘉兴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市委副书记任书记、市政府副市长任副书记, 25 个市级部门单位领导为委员,在市民政局设立社工办,承担全市“三社”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管理职能, 并向县、镇两级延伸,实现市、县、镇三级领导机构全覆盖。
二是创新实践路径。以项目牵引促联动,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三社”建设财政支持机制, 以整合资源促联动,推动资金、场地、人才等要素向社区下沉,实现“三社”资源的共享共用;以平台共建促联动,全市建立和打造“1+7+ N”“三社”培育服务平台,其中,“1”是建立了1 个市级服务平台,“7” 是建立了7 个县级服务平台,“N”是建立了39 个街(镇) 级服务平台。
三是加强保障措施。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4+X” 的“三社”工作政策制度体系, 建立对县(市、区)和市级部门“三社”工作考核制度。(图文/ 浙江省嘉兴市民政局)
03 广东省广州市
广东省广州市结合幸福社区建设,形成了具有广州特色的优势主导型“三社联动”工作机制,具体做法:
一是确定联动主体。按照多元主体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原则,初步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多元主体参与的“三社联动”协调工作机制。
二是确定联动事项。根据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的能力、特点及社区治理的需求,在属于社区的事务中,确定了社区公共服务、公共事务管理、社区发展、特殊人群服务等四大类16 个子项目为联动的主要内容,明确每个联动事项的优势主导方和协助方,形成工作清单。
三是确定联动流程。社区各主体将社区服务需求汇总至社区居委会, 社区居委会对照工作清单,对已纳入清单的事项通过社区通报会直接分派,对需协调的社区内部事项组织召开社区议事会进行协调, 对涉及社区外部的事项报告市、区、街(镇) 联动协调组。通过联动协调,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并调动多方资源为社区服务。最后通过第三方评估、居民满意度和市、区、街(镇) 评价等方式对联动结果进行反馈评价。(图文/ 广州市民政局)
04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三社联动”的主要做法:
一是打破社区壁垒,建立“三社联动”社会化参与机制。将政府下沉到社区的政务服务梳理为4 大类,依据相关法律,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承担的139 项政务服务事项通过委托、采购等方式交给社会组织来承接,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空间和平台。
二是厘清政社职责,建立“三社联动”合作机制。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 梳理出《社区党组织履行职责事项》《社区居委会依法依规履行职责事项》《社区居委会依法依规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三份清单,厘清了政社边界,促进了政社分离,实现了社区 “还权”“赋能”“归位”,形成了社区“两委”引领带动、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积极参与的社区服务供给新格局。
三是打造专业化支持平台,建立“三社联动”支撑机制。购买支持性社会组织的专业社工服务,建立区级层面社区建设支持中心,协助区级部门和街道制定创新工作规划,提升社区两委和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在社区治理工作中给予社区两委和社会组织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图文/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民政局)
05 重庆市
重庆市“三社联动”的具体做法是: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提升联动能力、发挥联动效用、形成长效机制。
社区是平台。为社区减负增效, 优化社区平台环境。比如全面清理社区事务,编制村、社区承担公共事务目录,建立公共服务事务准入制度,使社区负担平均减少40% 以上;在社区依托现有阵地设立便民服务中心,与区(县)行政服务中心、镇(街)公共服务中心连接,分级办理群众反映事项,提高办事效率。
社会组织是载体。在区(县)、镇( 街)、社区三级分别建设综合类和专业类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加强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和发展指导。
同时,通过项目倾斜和资金扶助,重点扶持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是支撑。在社会组织中聘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承接服务,在志愿服务中推广“社工引领志愿者”模式等系列举措,突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 不断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强化了社区服务功能。(图文/ 重庆市民政局)
了解社工、考社工证
马上关注陇原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