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民政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上持续用心用情用力。十年奋斗不寻常,十年成就很辉煌,十年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基本民生保障迈上新台阶,助力了特殊困难群体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十年来,基本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这一体系年均保障低保人员4000万人以上、特困人员近500万人、临时救助人员1000万人次左右、各类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230万人次以上。圆满地完成了脱贫攻坚“兜底一批”的任务,19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了兜底脱贫,同时不断健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实施低保扩围政策,对6200多万低收入人口实施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巩固拓展了兜底保障的成果,有力有序衔接了乡村振兴战略。
十年来,基本民生保障标准不断提高。2012年-2021年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了1.2倍和2.1倍;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到或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集中和分散养育的孤儿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728元和每人每月1288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了77.9%和83.1%。
十年来,基本民生保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范围,建立了农村留守老年人、妇女、儿童关爱服务制度,构建起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立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每年惠及近两千万残疾人。
十年来,慈善事业蓬勃发展。2020年慈善捐赠已突破2000亿元,2012年-2021年发行福利彩票18600亿元,总共筹集彩票公益金5408亿元。
第二,基层社会治理走深走实,助力了续写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十年来,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基层民主渠道不断拓展,基层民主形式日益丰富,基层民主成效持续提升,在发展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持续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城市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已分别达到100%和79.5%,400多万社区工作者在为民服务特别是近三年来的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社会组织工作,推动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如期完成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依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国登记管理的社会组织总量已达90万个,比2012年增长1.7倍。
持续壮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全国持证社会工作者达73.7万人,比2012年增长近9倍;志愿者队伍超过129万支,注册志愿者已达两亿两千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9%。
第三,基本社会服务加快发展,助力了群众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
十年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健全。截至目前,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到36万个、床位812万多张,床位数是2012年的近两倍。老年人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综合补贴等制度不断完善,惠及近3700万老年人。全面取消婚姻登记收费,开展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促进家庭和谐美满。推行惠民殡葬政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在殡葬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制定出台《行政区划管理条例》,修订出台《地名管理条例》,统筹推进重大行政区划调整,向社会提供地名公共服务。
人民网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
民政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李保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民政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完善制度机制的顶层设计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相结合,主要取得了三方面成效。一是坚持制度引领,构筑起民政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回应解决群众的关切;三是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效能。十年来,民政部在社区治理服务、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等领域部署推进了一系列的改革试点项目,全面推进乡镇社工站建设,持续优化“互联网+民政服务”,指导地方深化民政“放管服”改革,探索实施低保审核确认权委托下放、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等改革创新,加强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全面提升民政管理服务水平,广大民政服务对象得到实实在在便利和实惠。
北京青年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十年来,民政部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方面都取得了哪些进展?
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基层民主进一步发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彰显了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一是党的领导更加坚强。党中央先后出台和修订一系列党内法规,健全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体系,构建了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管理体制,村(社区)“一肩挑”比例达到95.6%和93.9%,比换届前提高了29.5个和30.2个百分点,党在基层的旗帜高高飘扬。
二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成熟。赋予村(居)委员会特别法人资格,延长了村(居)委会任期年限,由3年调整为5年,基层民主由“四个民主”发展为“五个民主”,“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众人商量”成为人民当家做主的鲜明时代特征。
三是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出台一系列政策意见,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夯基垒台。这些政策文件规格高、含金量足、可操作性强,体现了党中央抓基层、强基础的鲜明导向,筑牢了新时代国家基层治理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四是为民服务更加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城市由82%提升到100%全覆盖、农村由31.8%提升到79.5%,分别增长18个和47.7个百分点。为民便民安民功能不断增强,抽样调查群众满意度达到87.6%。
五是地位作用更加突显。党中央、国务院持续推进为基层放权、赋能、减负,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落到城乡社区,开创了新时代党统一领导,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在脱贫攻坚中,有脱贫任务的农村社区将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团结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全国3.5万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加强治理服务能力建设,助力960多万搬迁群众过上新生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全国400多万城乡社区工作者在防控一线拼搏奉献,筑牢了社区疫情防控阵地。
六是队伍结构更加优化。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建立健全职业体系。村(居)委会主任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到46.4%和82.6%,年纪轻、学历高、能力强成为新时代城乡社区工作者的底色,党中央授予“七一勋章”的29位同志中有8位长期在村(社区)工作。
回眸这十年,我国能够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基层基础很关键。我们有习近平总书记基层治理重要论述为指引,确保基层治理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保证基层治理始终行稳致远。我们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最大程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确保人民当家做主。我们坚定不移把城乡社区基础筑牢筑实,始终聚焦中心、服务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