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蓬奇:现任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兼任民政部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受聘北京建筑工程大学等院校荣誉教授。曾任民政部离退休干部局巡视员、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出版《社会工作:怎么看、怎么办》等专著。
从行政社会工作到专业社会工作
问:您当初是怎么进入社会工作这个行业的?
赵蓬奇:说起来,我和社会工作是有一定渊源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我刚参加工作不长的时间,就担任了所在企业的团总支书记,后又在企业担任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这一期间分管工、青、妇工作。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自己每天做的工作实际上正是社会工作的实践,这样说来,从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社会工作,我是早就参与并感受了。1988年末,我进入民政部工作,虽然工作岗位屡有变化,但始终没有离开民政工作这个大领域。现代专业社会工作的先驱雷洁琼先生把民政工作定义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进入“广义的社会工作”领域了。
我从事和热爱民政工作,由此自然的对专业社会工作逐渐有所了解,我始终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有热情,有感情也愿意为此投入。所以,当2004年初,部里安排我到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协助徐瑞新会长和杨建昌常务副会长处理协会日常工作时,我欣然同意,从此开始了我的“专业社会工作”生涯。可以说,回头看这一路我与社会工作的缘分是偶然,更是必然了,而且这缘分一直延续到今天。
问:履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让您对社会工作有什么新认识呢?做了哪些推动工作呢?
赵蓬奇:如果从2004年算起,至今我在社会工作这个领域已经工作有十四五个年头了。在这个不算短的过程中,我总的感觉这既是不断加强对发展社会工作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本土化社会工作发展路径,发挥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平台作用,推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和行业化发展的实践过程。回过头看,这是我和我的领导及同事下的力气最大,也最有成就感的地方。
2006年,中央发出了“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号召,从此,中国社会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年,协会组织社会工作定义大讨论,着力深化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理解。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和思考,我提出“专业化是社会工作的生命线”的命题,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关键是解决好本土化、实务化和标准化的问题,这也是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与路径。为此,我亲自组织调研团队在全国有选择地开展了社会工作实务的情况调研,并由我起草形成了“关于社会工作实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提出了构建中国社会工作实务体系的十大要素,撰写了《构建社会工作实务体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国社会报予以发表,多家媒体转载,引起社会关注。在实践中我组织推出“社会工作实务创新基地建设”,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农村、企业等专业社会工作的实务发展路径,主持编辑并出版全国性第一部《社会工作实务案例精选》、第一部《中国社会工作实务发展报告》。这些探索与实践得到社会工作领域同行们的认可。
关于怎样认识和解决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问题,我在2005年沈阳市社会工作协会成立大会上第一次提出必须要正确处理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民政工作和工青妇群团工作的关系。以后,通过开设“毛泽东思想与社会工作”讲座,强调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必须借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这是广大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者和社会工作领域从业者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问题。
问:您还兼任民政部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能介绍一下社会工作标准化的情况吗?
赵蓬奇:在实践探索中,我认为标准化是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当前社会工作存在着专业化水平不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群众得不到均等化服务等问题,这和社会工作服务缺乏与标准的结合是分不开的。因此,为确保社会工作基本服务不受人、时、空三者变化的影响,必须加快构建社会工作标准化体系。在这个认识下,在深圳我组织召开了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研讨会,推出了福建、深圳、山东潍坊等地方的做法和经验,我在兼任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期间,尽责履职。目前,民政部已推出老年、儿童、社区等多个标准化文件,对推进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此我感到十分欣慰。
通过社会工作本土化、实务化、标准化的开展,让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更加了解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专”在哪里,这才是社会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
鼎力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发展
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作为全国社会工作行业组织的“领头羊”,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行业组织发展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
赵蓬奇:我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前提与条件,职业化则是专业化实现的载体与保障。推进职业化,岗位设置是关键,政府是岗位设置的主要推手,但是,在社会工作者最主要的职业平台——社会工作服务组织这个问题上,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应该大有文章可做。
2008年,汶川地震的发生,社会工作在参与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参与指挥协调了社工救灾工作,支持开展了“灾后社会工作服务组织试点工程”。之后,借中央18、19部门相继推出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文件的东风,协会在2012年组织召开“全国社工服务机构研讨会”。研讨会结束时,我做总结讲话,指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为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载体和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重点,必须重视“五个能力”的提升。随后,推动成立了协会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工作委员会,成为首家全国性的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服务的“娘家”。目前,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我国已发展到近8000家,几十万社工活跃在这一大平台上,为各类人群提供专业服务,这表明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有了质的突破,对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随着社会工作事业的整体推进,怎样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专业化、职业化为导向,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探索行业发展的规律,引领行业规范发展,是摆在协会面前的一个亟待破解的题目。在这个形势下,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我们要抓住机遇,找准定位,研究发展规律,搭建服务网络,发挥枢纽作用,做出应有贡献。2011年,我具体组织召开了“全国首届社会工作协会工作会议”,这在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史上尚属首次。会议重点是讨论如何搭建社会工作组织合作平台,发挥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形成共识,共谋发展。之后,每年举行一届,不断提升行业影响力和推动力,尤其是2013年协会在合肥召开第三次全国社会工作行业组织会议,推出行业组织建设的“合肥模式”。我在会议上做了主旨发言,提出发展行业组织的八条建议,大家反响很好,被业内同行戏称为“赵八条”。2014年,协会又在济南召开第四次全国社会工作行业组织会议,推广“济南经验”,我在会议结束时,又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大家的意见,做了一个“发展社会工作行业组织需要深入研究的八个议题”的总结讲话,对廓清和推动行业组织发展带有的普遍性问题,进一步提出我的一些想法,受到与会人员的肯定。
推进社会工作行业发展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注意拓宽领域,这是发挥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作用中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有人群的地方就需要社会工作,这个认识要一致,同时要在实践中付诸实施,重在成效。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我注意在实践中抓住“专业化、职业化、行业化”这条主线,和协会领导与同事尽力拓宽社会工作领域。在协会工作期间,印象比较深的有这样几件事:在协会主要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2009年,我们通过努力与深圳民政局在深圳龙岗区举办了全国首届企业社工研讨会与理论经验交流会,促使企业社工逐步发展;2010年,我参加北京市团市委举办的有关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我发表了“谈谈社会工作与共青团工作关系”的讲话,对北京“青年汇”这一组织的形式提出了我的见解与意见,助力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2011年,推动举行“全国医务社会工作研讨会”,我在会议的总结讲话中就医务社工的定位、任务等问题提出了相关意见,会议成立相关组织,为医务社工的发展铺垫了道路;2014年,鲁甸地震,受民政部委派,我带领中国社会工作协会震后灾区社工救援队,着力探讨社会工作在灾区如何发挥心理抚慰、链接资源、重建家园的作用等。回过头来看,这一系列的工作为拓展社会工作领域,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中央18、19部门联合发文,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正是体现出多领域对社会工作的需要,这正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问:这些行动给我国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带来什么变化?
赵蓬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社会工作行业组织蓬勃发展,多领域展开,各级社会工作协会、联合会、促进会等有近800家,这为社会工作整个行业的发展,编织了网络,奠定了基础。之后的时间,我按照协会领导提出的要在“专业化、职业化、行业化”的基础上,朝着“联合化”的方向发展的要求,组织调查研究,起草协会“转型升级”方案,得到民政部的肯定批复。经过紧张有序的筹备工作,协会在2015年5月召开更名后的“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首届会员代表大会。联合会成立后,我也按照中央有关政策的规定,离开工作十年之久的协会,转入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工作,开始社会工作的又一新征程。
问:在社会工作领域这十几年,您最大的感受或说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赵蓬奇:就我个人来讲,在我4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几乎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不是很轻松。但是发自内心地说,我觉得最紧张、最忙碌、最有意义的还是在社会工作领域工作的十几年。由于历史的机缘,我见证了中国社会工作“提速发展、全面推进”的过程,经历了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行业化”的探索与实践,强烈感受到发展社会工作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快速转型,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根据中国国情,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发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需要。对这一感受或体会,我在十几年积累沉淀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我的专著《社会工作:怎么看、怎么办》,有比较详细的阐述。总的来讲,这十几年有思考,有实践,有付出,也有成就,这是我觉得最有价值或者最满意的地方。
社会工作在新时代应有新作为
问:党的十九大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描绘了蓝图,特别是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为社会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迈入新时代,您对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有哪些看法?
赵蓬奇:通过学习十九大报告,我有一个基本认识,这就是习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为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进入了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认为,社会工作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新时期的主要矛盾,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因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社会工作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制度安排,自然对社会工作自身的发展与提升也有着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目标出发,从新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切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准自己的定位,确定工作的目标,明确发展的路径,提升服务的能力,为建设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问:2018年社会工作主题宣传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今年的主题是“牢记社工心,建功新时代”,您对全国社会工作同仁有什么寄语?
赵蓬奇:新时代给广大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新方向、新要求和新任务,“坚定信心、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再攀高峰”是我的希望和方向。我也会在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和需要,将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公益慈善相结合,我感到这是一个新的方向,也是更广阔的空间,值得我和广大社会工作者、公益同仁们共同探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寻求事业的发展,必须有对前景坚定的信心和对工作不懈的坚持。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为落实十九大精神,为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更好、更快、更扎实的发展,快马扬鞭,再踏新程。
了解社工、考社工证
马上关注陇原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