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专家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工专家
王思斌: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实践的点面结构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9/8/3 11:38:28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公布和实施以来,精准扶贫已经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行动。距离2020 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脱贫,还有一年多的时间。鉴于任务的艰巨性,中央进一步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以实现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于是,“精准”就成为脱贫攻坚和反贫困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要求,也成为包括社会工作在内的各方力量切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然而,如何全面、科学地理解“精准”的内涵,从而实现精准脱贫,还需要进行认真分析。笔者认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说的“精准”具有点面结合的涵义, 只有做到点面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才会达到“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的预期效果。

对于脱贫攻坚和反贫困来说,“精准”不是物理学概念,而是一个具有经济、政治与社会意义上的概念。贫困作为一种经济与社会现象, 问题的解决需要瞄准“点”,但是这种“点”的含义又是相对的,因为扶贫的“靶点”也是一个或小或大的“面”。这是因为,贫困对象(个人或家庭)的贫困原因是多方面的,贫困也是多方面的缺失状态,解决贫困问题要涉及多层面的关系。一方面,不能瞄准最关键的“点”,就不能“扶真贫”和“真扶贫”;同时,不瞄准与精准点相联系的“面”也不能“真脱贫”。实际上,由于造成贫困的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和文化方面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之间的复杂交织,使得贫困的“点”状态并不都是那么具体, 所需处理的问题的边界并不那么清晰。从社会工作参与反贫困的系统干预的角度看,扶贫工作不可能把贫困群体的个人与家庭、家庭与环境、能力与观念、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分开。于是, 要使贫困群体真正脱贫、持续脱贫,就要从整体上看待、分析、面对和介入问题,这就要处理好反贫困介入中“点”与“面”的关系,正确理解和看待精准扶贫的点面结构。从脱贫攻坚的迫切任务与反贫困效果相结合的角度看,社会工作等各方力量的精准扶贫应该以精准点为主, 兼顾精准面。这里所说的“精准点”是经济上的脱贫,而“精准面”则是与经济贫困密切相关的社会、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要处理多重点与面的关系。比如,当把增加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作为主攻点时,不应该忽略当地的市场环境和改变贫困群体观念的重要性;在解决“扶贫扶志” 问题时,也不能不看地理环境、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要想使扶贫效果发挥持续作用,也不能对反贫困的后续政策置之不顾,等等。也就是说,在现实的反贫困实践中,既要明确主攻点,又要顾及其影响因素。只有从系统的角度, 综合性地看待贫困问题,反贫困才可能达到“真脱贫”的效果。

从贫困群体的基本需要来看,这种基本需要的解决也是由“点”和“面”组成的。按照通行的人类需要理论,贫困群体的最基本的需要是要解决其生存即经济方面的问题,但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有主体性、社会参与方面的内容。如果解决贫困群体的经济贫困问题能与他们的参与、主体性结合起来,这种经济上的反贫困效果就更好,也能够持久。反之,可能会出现贫困群体的动力不足、“福利依赖”等现象。在这里,解决经济贫困问题是“点”,而解决贫困群体的内在动力、协同参与问题就是“面”。在反贫困的很多方面,都存在这种“点”与“面” 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工作在参与脱贫攻坚和反贫困时,要注意以解决核心任务、最紧迫的任务为重点,也要顾及非紧迫任务,后者可能是解决核心任务的必要条件。

有了这种“点”和“面”的视角,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就要处理好扶贫目标和行动的优先次序,就要求有明确的“综合可行”的行动计划, 就要把工具性目标和结果目标结合起来,把最终目标和过程目标、衍生效果结合起来考虑, 才有利于脱贫攻坚目标的真正实现。

了解社工、考社工证
马上关注陇原社工

王思斌专栏丨社会工作部成立后,如何开创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新局面 2024-03-25
童敏:问题解决与自我成长——社会工作促使人们改变的两种方式 2024-03-10
王思斌:社区在“五社联动”中的意义和定位 2023-12-11
理性看现实,超前走半步 2023-10-29
任文启: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中的普遍性特殊性 2023-10-29
徐本亮:推动有效公益刻不容缓! 2023-06-19
追问“第三方评审”,你搞坏了多少个好项目? 2023-06-05
浅谈社会工作的“稳定性” 2023-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