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妈妈,指户籍仍在农村,在本地曾经或目前正在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已生育过的女性劳动者。他们是众多妇女中更需要关爱的一类群体。
2021年10月—2022年1月,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研究课题组在珠海、青岛和北京三地针对接受关爱行动中体检服务的207位打工妈妈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03份。问卷设置了55道题目,主要围绕打工妈妈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与健康、工作情况与健康、健康自评情况和健康管理及保障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解。2021年11月—2022年1月,课题组结合年龄、职业、子女情况等信息筛选了其中10名具备代表性的打工妈妈进行了访谈,以此进行汇总解读分析。
一、打工妈妈健康需求分析
基于调查分析,打工妈妈存在以下健康需求。
(一)个人层面的健康需求分析
1.打工妈妈存在提升健康管理意识、改善健康管理行为的需求
91.63%的打工妈妈认为需要关注个人的健康状况,92.12%的打工妈妈认为体检有用。然而,受限于受教育水平和经济条件等原因,打工妈妈存在担心因为生病需要花费而回避健康预防及治疗的情况。因为没有时间,或者不知道如何关注,24.14%的打工妈妈不会关注健康方面的资讯。同时,因为缺少时间和方法,有部分打工妈妈表示没能通过运动或者其它锻炼的方式改善健康状况。打工妈妈在体检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和长期饮食结构不均衡、生活习惯不良等有关。
2.打工妈妈存在疾病预防、治疗和保健的需求
33%的打工妈妈认为自己身体状况不佳,52.71%的打工妈妈认为自己的身体比一年前差;35.14%的打工妈妈认为在过去一个月内,身体健康问题影响了工作及其它活动;30.38%的打工妈妈认为在过去一个月内,情绪问题影响了工作及其它活动;71.43%的打工妈妈患有乳腺增生,部分打工妈妈患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阴道炎等疾病。
无论这些病症轻重缓急程度如何,都明确显示出大部分打工妈妈健康需要防治以及需要日常增强保健的情况。
(二)家庭层面健康需求分析
1.打工妈妈存在加强基本住房保障、优化家庭居住环境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
47.78%的打工妈妈是夫妻与子女同住一室,20.69%的打工妈妈认为家庭居住环境糟糕。对于打工妈妈来说,一方面逼仄的家庭空间使得打工妈妈缺少夫妻共处的独立空间和时间,不利于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狭窄、糟糕的居住条件会对打工妈妈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给打工妈妈带来各种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
2.打工妈妈存在缓解因子女教育带来的心理压力的需求
孩子的教养、升学、功课辅导、学费高昂等问题,成为困扰打工妈妈及其家庭和谐的关键问题。在访谈中,打工妈妈也提到了子女教育问题导致其情绪问题的产生。
3.打工妈妈存在处理角色冲突,以促进个人和家庭健康发展的需求
打工妈妈家务劳动时间较平均劳动女性高,27.47%的打工妈妈认为家务劳动繁重影响了个人的健康。兼顾工作、抚育子女和照顾家庭的多重角色冲突也使得打工妈妈身心俱疲,在职业选择或是有健康需求的时候也以家庭利益为先,容易忽视个人身体健康需要。既要承担养家,又要养娃做家务,对于承担多重角色的打工妈妈来说,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和压力。
(三)社区层面健康需求分析
1.打工妈妈存在改善工作环境、提升工作条件保障的需求
14.19%的打工妈妈认为工作环境糟糕。访谈发现,部分打工妈妈工作防护不充分,这些问题影响着打工妈妈的身心健康。
2.打工妈妈存在提升社会支持以构建健康支持网络的需求
分别有17.29%和18.51%的打工妈妈没有获得来自同事、上级和家人的关心帮助。此外,家务劳动的繁重,同样也是打工妈妈社会支持不足的一个表现,具体如社会缺乏对家庭照料者进行合理补偿或者有效支持的相关政策,企业单位缺少家庭友好措施,社区缺少育儿托管的配套设施。同时,社会文化及传统观念中认为女性承担家务劳动、家庭照料就是“应该的”而缺少认可和尊重,即使遇到困难或问题也难以得到及时的支持。诸多因素使得打工妈妈在繁重的打工生活与家庭照顾的双重压力下,极易身心俱疲,健康受损。
(四)社会层面健康需求分析
1.打工妈妈存在健全及优化医疗保障的需求
69.75%的打工妈妈个人月收入低于4000元,76.35%的打工妈妈所在家庭的月收入低于8000元,打工妈妈个人和家庭月收入低于全国农民工平均水平。然而,75.86%的打工妈妈有2个以上的子女需要抚育,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当打工妈妈健康状况出现问题时,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打工妈妈会选择她们认为的更便宜的就医方式,甚至有24.63%的打工妈妈会选择先扛着,什么都不处理。
尽管80.79%的打工妈妈拥有个人医疗保险,但由于新农合异地报销困难等原因,打工妈妈看病主要是自费。这些导致了打工妈妈在出现健康问题需要治疗时不能及时报销,加上因为家庭收入较低,可能存在出现生病之后不愿诊治的情况。随着时间的延长,加剧了打工妈妈健康风险的叠加。
2.打工妈妈存在有效获得健康服务的需求
65.52%的打工妈妈没有接受过任何健康教育服务,84.24%的打工妈妈没有参加过由城市/农村组织的“两癌筛查”活动。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打工妈妈服务建议
妇女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之一。服务流动妇女,以社会性别视角开展妇女健康干预,维护妇女权益和保障妇女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妇女社会工作的重要使命。打工妈妈既是独立的主体,也是家庭、社区和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打工妈妈的健康问题与需求,是在与环境众多层面进行系统交换下呈现出来的,其中既有个体的原因,也有家庭、社区和社会等多层面的原因。报告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维度,依据社会工作视角,针对打工妈妈的健康需求,从个人和家庭、社区和社会几个层面,提出以下健康服务建议。
(一)微观层面:提供个案服务,激发潜能,通过自助与助人提升打工妈妈健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1.个人层面
(1)为有特殊需要的打工妈妈提供个案紧急救助服务
针对因健康问题如大病、需持续治疗的慢性病等导致经济、生活陷入困境的打工妈妈及家庭,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协助其申请社会救助、医疗资源等开展救急保障性支持,协调社会资源开展紧急救助,联动医疗资源进行费用减免等。
(2)为处于困境的打工妈妈及家庭主要劳动力成员提供公益健康体检
联动政府、群团组织、医疗机构、企业、社区等多方资源,为生活困难的打工妈妈及其家庭主要劳动力定期开展健康体检;协调医务工作者协助打工妈妈针对体检报告进行解读分析,提升打工妈妈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了解和关注。
(3)搭建打工妈妈健康学习小组和互助网络,开展健康知识培训
社会工作者可运用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招募打工妈妈,与医务工作者或志愿者组建共学小组,开展与健康主题相关的能力建设服务,并通过小组拓展打工妈妈的人际网络,扩大其健康管理资本,提升打工妈妈的健康管理的意识、信心与能力。
(4)共学、共创打工妈妈视角的健康教育知识
基于打工妈妈在妇女专科疾病、儿童健康、慢性病防治等方面的健康需求、常见问题和生活经验,以及该群体的独特性,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导梳理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形成易读的、便于传播的、以打工妈妈为中心的打工妈妈健康教育知识成果,如手册、海报、宣传页、视频和课程等,实现打工妈妈自身经验与专家经验的整合,自我教育,助人自助,有效增强其健康管理意识、信心和能力。
(5)培育打工妈妈成为“健康辅导员”,开展健康教育服务
社会工作者招募和培育打工妈妈成为“健康辅导员”志愿者,结合健康知识培训,面向身边更多的打工妈妈开展健康知识分享与公众教育,提升打工妈妈的健康管理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推动打工妈妈社区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
(6)提升健康管理中女性主体意识,持续推动打工妈妈参与健康管理行动
在具备一定健康管理意识与能力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进一步开展女性主体意识培育,推动打工妈妈从社会角色、社会分工以及性别意识等角度,把健康管理,尤其是自我保健意识与行动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长久性改变打工妈妈健康状况。
(7)支持打工妈妈自我发声,传递打工妈妈健康需求
社会工作者通过协助打工妈妈讲述健康故事、参与健康主题的民众戏剧编演、健康经验交流分享等志愿服务,培育打工妈妈成为自己健康需求的代言人,为流动妇女健康权益行动,以推动打工妈妈健康需要可以被社会看见,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家庭层面
(1)开展打工妈妈家庭教育服务,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发展
通过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等主题小组工作、个案咨询辅导等社会工作服务,疏导打工妈妈情绪,提升教养子女的技能,增强家庭教育功能,减少打工妈妈因子女教育问题而产生焦虑、冲突等不良情绪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
(2)支持打工妈妈及家庭成员认识角色冲突,改善家庭分工
通过以开展社会性别、社会角色等为主题的专业服务,协助家庭成员了解打工妈妈在多重角色下的压力与冲突,认识家务劳动的价值,改善家庭分工,以减少因家庭角色责任与分工产生冲突而带给打工妈妈的健康压力,促进打工妈妈家庭关系的和谐及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
(3)支持打工妈妈改善现有居住条件,促进健康行为养成
通过加强基础保障住房、促进分享知识经验等方式,支持打工妈妈改善现有居住条件,使家庭空间能够更为合理地规划,保障基本卫生条件,减少居住环境带来的压力,降低打工妈妈及家庭健康问题的发生。
(二)中观层面:促进社区、用工单位、政府和群团组织对打工妈妈健康行为养成、健康环境建设的支持,为降低其健康风险创造条件
(1)推动社区营造健康氛围,支持打工妈妈健康行为养成
社区可通过积极营造健康氛围,如通过社区健康海报宣传、社区健康活动比赛等普及健康知识和理念;在打工妈妈聚居地开辟活动空间,利用现有设施,为打工妈妈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创造条件,不断丰富其健康生活,促进其健康行为的养成。
(2)加强社区健康服务系统的规划与建设
充分考虑包括打工妈妈在内的更为弱势人群的需要,把打工妈妈的健康服务纳入居住地社区,加大社区健康服务与医疗救助体系投入,建立起完备与优质的社区健康环境与服务体系,以支持打工妈妈健康状况改善。
(3)推动社区开展打工妈妈健康支持网络建设
通过链接社区内外部多方资源,增强打工妈妈的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建设,扩大打工妈妈的社会资本,当打工妈妈面临健康问题的时候,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支持。
2.用工单位层面
(1)加强针对打工妈妈的职业健康与安全防护,改善职业环境
包括消除工作环境中的不利影响因素,提供优质的工作防护工具及设施等;为打工妈妈提供定期职业健康体检服务;开展打工妈妈安全生产知识普及,加强对打工妈妈职业健康的培训,提高其识别和消除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能力,有效预防职业因素对打工妈妈健康的不利影响。
(2)推动打工妈妈职场与社区友好环境建设,开展托儿服务
企业联动社区、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出台并落实有助于女性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的职场与社区友好政策,允许有需要的打工妈妈弹性工作;为打工妈妈提供子女假期托管服务,建立母婴养育室,减轻打工妈妈所承担的孕育及抚育子女成长的压力;提供非营利性托儿服务,减轻打工妈妈因参与就业而不能很好照顾孩子与家庭而带来的压力,支持其身心健康状况改善。
3.政府/群团组织层面
(1)为困境打工妈妈实行“兜底”的健康服务
对于处于经济、健康、就业和家庭养育等困境的打工妈妈而言,资源的稀缺使其在面对身体健康问题时,会选择忽视包括体检、看病吃药等常规的健康管理需要。针对有此特殊需求的困境打工妈妈及家庭,政府相关部门应提供“兜底”服务,将打工妈妈纳入相应医疗救助体系,实现医疗救助福利均等化。协调多方资源,为困境打工妈妈持续提供非营利性的定期健康体检等服务。
(2)各级群团组织开展社会性别意识培育与宣传
通过开展培训,促进社会各界充分考虑打工妈妈多重角色的处境,协助打工妈妈平衡职业和家庭照顾的角色冲突,提升社会认可打工妈妈工作价值与家庭照料价值,减少打工妈妈“既要顾工作又要顾家”的心理压力。
(三)宏观层面:落实妇女健康政策,深化社会保障改革,多形式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倡导社会关注打工妈妈群体
1.政策层面
(1)落实《妇女发展纲要》,将打工妈妈纳入公共卫生服务范畴
落实《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于妇女健康的目标,保障包括打工妈妈在内的流动人口公平地享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及健康服务,避免其权益同时被城市和乡村“悬挂”。基于妇女健康的相关政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落实执行时,切实将打工妈妈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畴。公共卫生服务在落地时需要有“流动”视角,将流动妇女及其家庭如何有效获取服务考虑在内。
(2)深化社会保障改革,降低打工妈妈健康管理成本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城乡接轨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把包含打工妈妈在内的农民工群体纳入其中,健全包含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社会保险体系,继续推动打工妈妈医疗保险的全覆盖;保障打工妈妈享有和城市女性对等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重视完善社会保障的技术操作环节,让打工妈妈在城市务工地能够实现医疗异地缴费,异地报销,降低打工妈妈就医成本。
2.文化层面
(1)拓展适用于打工妈妈获取健康信息的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传推广
加大公共媒体对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针对打工妈妈的年龄、性别、教育和职业等特点,采用打工妈妈易于接受的形式,多平台多渠道多内容多形式,如线上短视频和微信朋友圈推文、社区广场分享、健康短剧等,普及妇女健康保健知识。
(2)倡导社会关注打工妈妈无酬劳动的价值,将家庭服务和家庭福利纳入国家公共服务体系
倡导全社会关注打工妈妈的健康状况,理解打工妈妈的多重角色压力及冲突,理解打工妈妈在职场、家庭和社区中的付出和价值;通过社区行动和宣传促进性别平等,鼓励男女平等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推动用工单位平等对待男女性员工,落实女职工特殊保护政策,保障女性员工健康福祉,协助促进流动妇女职业发展,推动其自我实现。
倡导社会大力发展非营利性家庭服务业,将家庭照料服务社会化和福利化,减轻打工妈妈承担无酬家庭劳动负担;制定性别平等的家庭政策,为打工妈妈平衡工作和家庭的矛盾提供支持;大力发展妇女社会工作和家庭社会工作,培育扶持服务流动妇女及儿童的公益组织,构建对家庭友好的社会支持体系。
(3)开展专题研究与倡导
开展打工妈妈健康专题研究,提炼总结打工妈妈健康服务案例,并通过向社会传播打工妈妈及家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特殊的健康需求及解决建议等,完善国家有关妇女儿童健康发展规划,为打工妈妈及其家庭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加完善可行的社会政策体系和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
了解社工、考社工证
马上关注陇原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