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当小朋友进入医院,身边围绕着陌生不熟悉的人和物,到处是“穿白大褂的身影”,居住生活环境也与家庭里有很大差异,每日听着成年人说着各种信息,伴随而来有太多“听不懂”和“不理解”,孩子们只能去猜测能够理解的信息。
而儿童往往有一个特点,尤其是3-16岁左右学龄期的孩子们,难免会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恐惧,这些都会让住院儿童们“烦躁”、“害怕”;家属们“担心”、“焦虑”,且由于医疗常识的欠缺往往给服务对象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需要医务社工的介入服务。
针对医疗场景以及住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医务社工设计专属游戏辅导“小医生课堂”-儿童患者住院适应小组,一定程度上消除儿童医疗恐惧,提升患儿诊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家属陪同人员也能学到相关住院照护技巧;让患儿及家长有更好的就医体验。
通过游戏来模拟医疗过程,把“看病游戏化”的概念融入到该特色项目中,让患儿们了解日常诊疗过程、熟悉常用医疗器械产品,消除对于“医院的环境”和“白大褂”恐惧心理,提升孩子们各项检查的配合度,并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与病魔抗争。
此小组服务共开展4次,累计服务98人。主要运用半开放小组工作的方法为儿童患者提供住院适应服务,目的在于通过游戏疗愈的方式,普及住院常识,科学掌握疾病知识;缓解小朋友们和家属们心理压力,提高对临床依从性,辅助其学习并建立新环境中的生活秩序。
二、服务预估
(一)面临问题
儿童患者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境问题:
一是不同年龄阶段,出现不同心理特征,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例如3-6岁的孩子们遇见打针抽血往往会崩溃大哭,尖叫哭闹;7-16岁学龄期青春期的孩子们会存在自卑感强,病耻感代入等问题;
二是患者普遍缺乏应对疾病的知识,且部分儿童患者家属长辈存在对病人隐瞒病情,不愿告知孩子现存病情的事实情况;
三是缺乏病友互助的平台和深入系统学习照护技巧和住院常识的机会。经过三个月小组活动深入开展,在游戏疗愈和住院适应方面,服务对象希望在掌握住院常识、疾病知识的同时,增加病友之间的沟通,更好的搭建医患沟通的桥梁,适应疾病战胜疾病。
(二)需求分析
1、让儿童从被动、失落的情景中获得掌控力,从而恢复自信;同时儿童医务社工也帮助儿童掌握应对技能,在今后面对同样类似的困境时(例如:打针、穿刺、吃药、检查等),知道可以如何去应对;
2、让孩子获得病情知情权,适当引导小患者的情绪的宣泄与疏导,正确认知相关疾病常识有助于患儿更好地适应医院生活。
3、链接可支持的资源,共同支持患儿。例如:①相关医疗知识的需求,②经验丰富病友鼓励。经验分享等,希望社工能够在这些方面服务患者,减轻他们的认识压力③志愿者辅导等。
4、10岁以下的孩子们往往缺乏对疾病的认知,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住院期间,不愿配合治疗;同时家属在饮食与治疗方面的认知不足,加重了心理负担;
5、10岁以上的大孩子情感需求往往在接受自己病情,需要经历“否定期、愤怒期、协商期、抑郁期和接受期”;在各个阶段中,可能因得不到及时缓解,会出现心理状态长时间失控、憋闷、抑郁;对健康造成损伤,大部分服务对象和家属们都表示,希望病友们之间多一些互动,能够相互鼓励,共渡难关。
三、服务目标
(一)总目标
采用小组工作方法,增强服务对象对住院生活的适应能力,积极治疗,从而达到给住院儿童们建立安全感、熟悉感和常态感。
通过“游戏治疗”以一种很自然的方式去学会应对“陌生、害怕、和倍感威胁”的情景,不在害怕穿着白大褂医生护士工作人员们。更加配合医疗场景下的各种检查,打针,穿刺,手术等操作进而有序改善生活品质,以积极的心态战胜病魔。
(二)具体目标
1、提升服务对象对疾病对应饮食知识了解和掌握;
2、帮助服务对象及家属掌握相关病种的护理技能和医疗常识,减轻患者自身及家属的心理负担,提高临床依从性;
3、帮助服务对象“梳理害怕和恐惧的点”,采用脱敏等疗法协助服务对象掌握调节情绪、舒缓压力的小技巧,让小患者和新手病友家属们最终能有效自我疏导,积极面对;
4、一定程度上促进服务对象重拾自信,祛除病耻感,有助于服务对象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身体恢复。
四、理论应用
(一)理论分析
针对医疗场景以及患病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专属游戏治疗项目,消除儿童的医疗恐惧,提升患儿诊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医护人员也能学到游戏治疗的照护技巧,让患儿及家长有更好的就医体验,通过游戏来模拟医疗过程,把“看病游戏化”的概念融入到项目中,让患儿们了解治疗过程、熟悉常用医疗器械产品,消除对于医院的恐惧心理,提升他们各项检查的配合度,并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与病魔抗争。
(二)工作策略
1、小组筹备期:
①与医院社工部领导、科室护士长、主任沟通开展小组活动的想法,进而了解科室对小组工作的实际需求;
②与科室建立日常联系,定期探访病房,通过日常观察和床边访谈,收集服务对象的需求;
③与督导老师提前沟通小组方案、制定策略,初步确定服务人群、小组特征,小组方向为疾病适应半开放型小组;
④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学习同类优秀小组的实务经验;
2、小组前期完成服务对象的招募工作,设计好活动开展时间与提前告知活动安排;
3、小组实施期
①带领服务对象学习有关心疾病知识和住院常识,并通过健康宣教、游戏互动、角色扮演、课堂互动、有奖问答提高游戏辅导的学习效率;
②通过绘画疗法、正念疗法、鼓励、共情、脱敏治疗等方法使服务对象亲身体验压力舒缓的方式,完成相应任务,最终战胜任务;
③总结反思,社工带领全场气氛,促进服务对象和参与家属一起积极表达自我感受,进一步理解和融入小组活动中;
④联合“医护、营养师、志愿者、心理咨询师”,探索深度融合MDT医务社工服务团队,共建“医社联合”服务体系,守护住院儿童疗愈之路。五、服务过程(一)服务前期
服务内容:小组前期主要是社工带领组员了解小组的内容、形式以及开展的目的、促进小组成员彼此间的认识,帮助组员对小组内容有基本的认识和把握,制定小组规范。
由于社工与组员接触时间长,在彼此熟悉的基础上,每小节前的破冰环节相对容易,社工会采取“手指舞蹈、唱歌、幸福拍拍操”等方式暖场破冰。
社工在小组前期主要运用游戏互动配合健康宣教方式直接满足服务对象对疾病认识知识的需求,强化小组的期望,让组员们感受到小组欢快、轻松、包容、接纳的氛围。社工在此过程中主要担任组织者与教育者。
服务对象情况:患者和家属对知识的渴望度高,学习专注度较高,与社工间的配合度较好,通过《神经内科住院常识》、《生酮饮食》、《腰穿是什么》、《魔法药水》四场健康宣教的学习,收获颇丰,例如:应对不同时期心理压力,如何分类饮食,如何管理治疗后的症状、出院以后如果有发病情况应该怎样应对,服务对象和家属有了一定的掌握,组员间的关系也十分融洽。
(二)服务中期
服务内容:小组中期的主要内容是以游戏辅导和角色互换扮演为主,在这一过程中,社工分别运用游戏扮演、绘画疗法、流程 讲解等形式,营造欢快轻松的病区氛围,释放服务对象消极情绪,使身心专注当下,远离痛苦。
在服务过程中,社工运用示范、建议、共情等技巧帮助组员学会更好的理解相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流程,释放不良情绪,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减压点,强化组员间互助友爱精神,掌握自我减压的能力。社工在此过程中主要承担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
服务对象情况:服务对象参与度高,互动性强。通过玩具听诊器、体温表、注射器、魔法药水瓶回顾和体验了角色扮演小医生的乐趣,增加了新的医疗常识例如:“护士站在哪里,手消毒液在哪里、示范七步洗手法、腰穿时布偶娃娃需要摆什么样的动作、腰穿过后需要躺平卧床多长时间、当你打针时感到疼痛你会怎么办,练习“正念”调整深呼吸等方式,掌握调节痛苦的方法;学练“哈哈解压功”,大声喊出“我不怕打针”等方法调剂孩子们“恐针心理”;在不同形式的减压活动中,组员和家属们有效地缓解了压力。
(三)服务后期
小组活动的后期主要是通过击鼓传花有奖问答,蒙眼抽签的方式巩固掌握的知识与提升应对问题的能力,通过回顾每节小组活动的收获与感悟,增加服务对象与家属应对恐惧焦虑的信心,进而有助于提升临床依从性、尽早融入社会生活。
服务对象情况:经过多节次小组服务,小组成员明显获得了较多的疾病知识和同辈支持的满足感,临床依从性有了一定的改善,孩子们自信心得到了明显的增强,不再害怕白大褂来到床边,尖叫、哭闹声相对前期减少许多;组员间的互助氛围也十分融洽。
六、服务评估
(一)服务效果
1、小组的结果目标基本达成在4节小组活动后,医务社工担任“病区儿童班主任”为参与活动的组员颁发了“魔法棒”“疗愈绘本”“英雄娃娃”等小礼物,组员们精神上受到了鼓舞,气氛欢快,纷纷表示将会继续参与类似的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组员住院适应的能力,为融入社会生活增强了信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陪同家属们的焦虑感,拉近医患距离,提升亲子关系。
2、小组的过程目标达成
①服务对象对心理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对不同患病阶段的心理压力有了更好的应对之策;
②服务对象掌握了疾病和住院的相关知识,有效缓解了因知识欠缺导致的心理压力;
③服务对象体验到不同形式的压力舒缓方式,在游戏治疗中及时舒缓负面情绪,释放压力;
④服务对象人际关系有效改善,增加了对自我的认识,组员间互帮互助也让个人有了同辈支持感。
⑤组员们由开始的羞涩,已转变为把社工姐姐当成病区的好朋友,愿意分享遇到的困难和痛苦,并表示以后都不怕打针,不怕白大褂了。
(二)服务反馈
每节小组活动后,社工通过访谈,了解到组员们认为活动形式新颖,内容干货满满,满足了孩子们和病区家属们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能有效提高照护能力,且形式多样,让大家很十分满意儿童住院病区内有此类活动的开展。
科室医护表达了对活动的高度肯定,多节次小组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医患关系更加和谐,科室的氛围更加融洽,科室也希望多开展此类活动。
七、服务反思
(1)根据服务对象儿童患者需求,因实际人手和场地问题不能很好的展开不同年龄段患者所面临的所有困难与问题,需要更加细化和研究和琢磨;
(2)因服务对象为儿童,多伴有监护人或家属看管,在组员分享上多伴有监护人引导,社工希望重视小组组员能不受干扰的分享自我感受,可增加组员对自我的认知以及获得在团体中的价值感,有助于组员快速成长。
了解社工、考社工证
马上关注陇原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