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实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工实务
儿童“自我认同”提升小组如何开展?(案例版) | 社工课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2/9/2 19:51:22   来源:厦门市海沧区乐群社工服务中心

小组基本情况:


小组名称:“越自信 向未来”重点儿童自我认同提升小组

服务对象:辖区内10-16岁重点儿童青少年

参与人数:11人

活动节数:6节

小组性质:发展性小组



一、小组开展背景


“自我认同”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简单来说就是知道自己是谁,并且对所认知的自己抱有一种持续稳定的认同感。


缺乏自我认同感的人,自我价值感也较低,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对自己感到不满或失望。而自我认同感高的人既能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学会更好地与自己相处,又能够拥有乐观、自信、坚韧、进取的人生态度。


同时,儿童成长发展具有快速性、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以及分化与互补性等特点,针对儿童的特点和发展需要,海沧街道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指出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引导和规范有关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以及《厦门市民政局关于开展服刑在押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保护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通知》、《厦门市民政局转发福建省民政厅关于福建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示范点创建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切实发挥社工站参与儿童关爱保护服务的作用。


本次小组首选成员为11-16岁重点儿童,此阶段时期被称为“自我的第二次诞生”时期,这一时期的一切问题既是以自我为核心而展开的,又是以解决好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的。


此阶段儿童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求知欲强,可塑性强,正是需要注入正向的信念、种下正向种子的时候。



二、小组需求分析


辖区内重点儿童自我认同的提升需要多方力量的合力协作。因此,海沧街道社工站的社工结合实际情况,社工通过服务对象定向邀请、公开招募以及与学校共建由学校老师筛选推荐等方式遴选小组成员。


海沧街道辖区内重点儿童包括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社工通过前期需求调查、入户探访以及服务具体开展了解到,他们由于自身困境或家庭困境而出现家庭监护缺失或者监护不当,存在对于自身认识不清、自我认同感低、兴趣爱好狭窄、与他人的交往少、社会融入不强等情况或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和情况,特开展本次“越自信 向未来”重点儿童自我认同提升小组。



三、小组服务计划


(一)小组指导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是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第五阶段即12~18岁的青春期,这一阶段会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


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种同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


社工结合儿童的这一阶段特征,通过开展小组活动创造积极、和谐的小组氛围,促进自我探索,引导重点儿童在小组活动中进一步提升自我认识,培养优秀品格,增强儿童的自我认同。


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辖区重点儿童虽然存在、缺乏自信、与他人的交往少、社会融入不强等情况,但是他们仍然渴望获得同伴,得到关心和照顾,希望自己能够充满信心、独立自主,因此社工旨在通过引导重点儿童参与小组活动,让儿童在同类群体的环境下进行互动,促进儿童更好的认识自我,从而提高自信心,敢于突破自我,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别人的情感,以此扩大同辈朋友圈,形成朋辈支持网络,为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变得更加勇敢自信、自我认同奠定基础。


(二)小组服务目标


1.总目标:采用小组工作方法,协助小组成员通过自我探索,挖掘自身优势,不断增强自我认同感和同一感,提升自信心,促进重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具体目标:


(1)通过建立专业、互相信任的小组关系营造安全的小组氛围,促进所有组员之间实现良好沟通与互相认识。


(2)发掘小组组员自身至少15条优势特征,协助组员提升自我认同感与自信心,懂得自我肯定。


(3)通过社工的引导,促进80%的组员学习掌握积极的自我暗示法,并能将自我暗示法运用到后续的生活和学习中。


(三)介入策略


本次重点儿童自我认同提升小组紧紧围绕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小组内容设计,通过小组组员关系的建立、小组基调的确定、组员自我探索与挖掘以及组员之间互帮互助等方式,让小组成员在活动中发掘自身优势,提升自我认同感;


通过现场演示、剖析、训练等方式,促使组员掌握积极的自我暗示法,并能运用到将来的生活与学习中。



四、小组实施过程




五、小组成效评估


(一)评估方法/工具


本次小组主要采用社工观察、问卷调查、组员出席情况统计等方法对小组的目标进行评估。


1.社工观察法:社工在小组进行期间对组员进行观察,随着小组内容的深化,组员在小组的参与度也随之加深,每一名组员渐渐地都能参与到小组的每个环节中,例如共同制定小组约定、制作优点五色花、优点大轰炸、积极的自我暗示、真情告白等环节。


2.问卷调查法:本次小组活动共回收满意度调查表11份,总体满意度达97.6%。调查结果显示:小组成员对活动内容设计满意度达96%;对社工的服务态度满意度达100%。


其中有8位组员表示:本次小组活动最大的收获是对自己越来越了解后,感觉自己变得更加从容与自信;有3位组员表示收获最大的是在团队中的合作和团结的作用。11位组员都表示:还会报名参加社工组织的类似活动。


3.组员出席情况统计:


(1)社工通过统计每节小组的出席人数,可以得出组员的参与度及积极性。本次小组共报名11人,每节小组的参加人数是10、11、11、10、9、11,总的出席率为95.5%。在小组过程中,至少有9名组员会坚持全程参与小组活动,说明组员的投入程度较高。


(2)社工在活动中发现,对于他人说出的消极语言,所有组员都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改造,使之成为积极正向的表达语,并将实践于生活中。


(二)成效分析


1.小组目标达成情况



2.小组过程评估

(1)小组筹备期:社工依据背景分析,确定了小组的目标、性质、内容及场所,通过入户探访服务对象、公开招募、与学校共建的方式招募遴选组员,收集了小组成员的基本信息及需求,为小组的开展做好了准备。


(2)小组形成期:小组形成初期,组员之间陌生感强烈,表现得较为拘谨,社工通过连环自我介绍、同舟共济等环节促进小组成员快速破冰,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感与归属感。


此阶段,社工既是组织者,也是引导员的角色,社工需要向组员介绍、讲解活动的目标及详情,引导组员遵循小组契约,定下小组基调。


(3)小组转折期:此阶段小组成员之间出现了“小团体”的情况,社工主动关注组内特殊组员,并通过小组PK与随机入座等方式,打乱原有的座位顺序,促进了组员在小组活动中的融入与参与度。


此阶段,组员中已经出现了小组领导者,在这一阶段社工需要承担观察者、协调者的角色,尽可能将小组放手给组员,过程中自信观察,及时细心协调组员间的关系,并对小组的中好的部分进行及时的肯定与鼓励。


(4)小组成熟期:小组进入成熟阶段,组员之间已有稳固的信任基础和良好的互动关系,社工通过优点大轰炸、积极的自我暗示及小练兵、真情告白等方式,协助组员将小组领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小组中进行操练,促进了小组目标的达成。


在这一阶段,组员已经逐渐能有序配合小组工作,社工的主要角色是增能者,创造组员自我表现、自我展示的机会,增强组员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提升组员自我认同感。


(5)小组结束期:社工引导组员进行回顾一起走过的历程,巩固小组已有成效,处理个别组员的离别情绪,鼓励组员将小组经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服务于现实生活;回收了小组成员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小组整体评估,并安排好小组结束后的跟进工作。


3.小组结果评估


小组前期,通过连环自我介绍、同舟共济等破冰游戏,组员之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陌生感逐渐消除,快速融入小组活动;


小组中期,通过我的自画像、优点五色花、优点大轰炸等环节,促使组员更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提高了组员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小组中后期,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以及真情告白等环节,增加了组员开口表达的次数和机会,促使组员更加大胆、自信地表达,并通过积极正向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为后续生活和学习中更好的与他人相处、融入社会起到促进作用。


社工在小组活动中观察到:随着小组活动的深入,组员由最初的胆小、拘谨变得大方、从容、自信;上台分享声音变得洪亮,内容也从简单的句子深入到自身的感受、心得、收获以及将来的行动;组员的自我认识更加清晰,自我认同感逐渐提升。



六、社工总结与反思


(一)社工总结:


小组筹备期,社工提前通过多种渠道招募遴选组员,提前了解组员的基本信息及生活学习中的表现,为小组开展中组员的稳定性与较高的出勤率奠定了基础。


本次小组过程中,社工善于运用示范、鼓励、澄清等技巧,组员们不仅解锁了新的“朋友圈”,还在游戏中重新认识了自己,挖掘了自身的优势特征,学会了积极的自我暗示法;小组活动也契合了辖区重点儿童自我认同提升的需求,最终达成了预期的目标。


(二)小组反思


1.计划的反思


重点儿童自我认同感提升是一项需要持续长期的工作,目前的小组工作更多的是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发现。


本次小组向辖区重点儿童普及积极自我暗示的方法,让重点儿童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暗示,关注自身优势,增强自我效能感,为辖区重点儿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执行的反思


本次小组按照计划顺利完成,在小组场地的选择上,可选择更为舒适、轻松的场所进行,不仅能够使得组员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氛围,同时也能够为组员提供舒适、轻松的活动环境。


3.量表/工具的使用反思


小组计划中,社工原计划用自信心量表对组员的自信情况进行前后测,小组初期社工使用自信心量表对组员的自信情况进行了摸底,但是在小节复盘的时候,社工发现量表最终体现的数据对于小组并无太大的支持作用,最终取消了量表后测环节;


通过本次量表的使用,社工领悟到:对于量表的使用需谨慎,筹备期需对量表进行反复甄选与试测,并且不完全迷信量表,社工需要有自我的判断。


(三)社工的成长与收获


通过带领本次自我认同提升小组,社工将带领小组的技巧重新温习了一遍,并在实际中不断实践,在服务于组员的过程中,社工自身的能力也在提升。


自我认同贯穿于人的一生,不管是儿童还是作为社工的成年人,都需要持续的自我觉察、自我发现、自我挖掘、自我认同。



七、小组服务延伸


(一)成长建议:


社工结合在小组过程中观察到的组员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形成一对一的发展建议,并反馈给家长、学校老师或者相关负责人,以巩固小组组员的成长或者提供促进组员成长发展的建议。


组员LXL:在小组过程中不太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社工在小组中对她进行多次提问时发现:其实LXL看待事物有自己的主见,经常能提出新颖的想法;


另外,她的画也画得非常不错(未经过专业培训);社工在后续的入户探访时,建议其父母、家人可以多肯定LXL的言行,鼓励她表达自己,在画画方面也可以根据家庭实际情况以及LXL本人的想法,更进一步发展。


组员ZJH:在小组初期拒绝发言,在社工的多次鼓励下,逐渐参与到小组的分享环节,但是声音较小,距离较远的组员听不清楚;


社工建议其家长多为孩子创造表达的机会,多与孩子进行平等互动,交流想法;同时也建议学校老师多给予ZJH发言的机会,前期声音较小,可以采用协助重复的方式,逐渐培养其大胆大声发言的习惯。


(二)社区活动邀请:


结合组员在小组过程中的情况,邀请组员参加相应的社区活动,持续巩固组员的成长。


项目预计在8月下旬开展儿童参与社区治理相关的社区活动,也会对本次小组组员进行邀约,鼓励组员参与到与自身息息相关的社区公共事务中,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儿童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了解社工、考社工证
马上关注陇原社工

社会工作介入老年助餐服务 2024-04-08
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保护协同联动机制 2024-04-08
企业社工案例 | “倒霉蛋”的人生也可以反转 2024-03-10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托起老年人家门口的幸福——六地工作经验推介 2023-11-09
儿童小组案例 | 谈“性”色变?山区学生的性教育课程这样开展 2023-11-05
红哨子”、“小桔灯”......青岛拓展“物质+服务”多维救助 2023-11-05
今日说“事实无人抚养儿童” 2023-11-05
这儿的农村“孝老食堂”,免费背后的慈善运营模式 202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