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主苏苏(化名),31岁,广东佛山人;丈夫童生(化名),35岁,吉林长春人。夫妻两人至今在广州工作生活10余年。有一个6岁患有孤独症的儿子。
案主主动求助,称丈夫一直不承认儿子患有孤独症,夫妻两人经常因为儿子的事情发生争执,丈夫对自己漠不关心,曾想和丈夫离婚,又担忧儿子和自己的生活,所以一直未能采取实际行动。
案主自从儿子出生以后就没有工作了,依靠丈夫赚钱养家。案主和丈夫对儿子的情况都有自卑感,鲜少和外界交流,案主每天面对儿子,既忧心儿子的康复训练问题,又忧心儿子的就学问题,加之和丈夫关系紧张,每日忧心忡忡,经常睡不着觉。
1.处境分析
案主妈妈、弟弟均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目前依靠案主外婆照顾,案主爸爸、公公早已离世,婆婆远在吉林且和案主关系恶劣,案主和丈夫关系紧张,在广州也基本上没有亲朋好友可以提供支持。
自儿子出生以后,案主的生活重心围绕照顾家庭进行,多年来没有工作。案主还因儿子情况异于常人而害怕和他人交流,担心他人歧视。
案主自我价值感低,认为自身一无是处。案主想跟丈夫离婚,又担忧自身没有能力养活儿子。案主常年焦虑,造成睡眠障碍等问题。
综合梳理案主情况,案主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需求:
情绪疏导需求。案主目前很焦虑,需要进行情绪疏导,缓解焦虑情绪。
自我发展需求。案主和社会脱节严重,需要引导其思考如何进行个人发展及采取相应行动。
社会支持需求。案主家庭社会支持网络薄弱,社工一方面可以作为正式网络支持案主,另一方面也需要协助案主拓展社会支持网络。
改善夫妻关系的需求。案主和丈夫关系紧张,社工需要协助案主改善夫妻之间的沟通模式,重塑夫妻关系。
2.假设/理论基础
本案例主要以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以下简称SFBT)作为理论依据。SFBT远离问题导向治疗取向,认为来访者来到治疗室并不是带着问题来寻求协助,而是已经带着解决方法,只是需要表达的机会。
此案例,社工首先协助案主探索生活中“情绪不焦虑”例外,多做能让情绪好的事情,缓解案主的焦虑情绪;
其次,运用示范社交、鼓励的技巧促使案主和社区其他家庭进行沟通;
再次,发现案主的优势并对其进行赞美,启发案主思考自我发展及采取行动;
最后,鼓励案主正向看待夫妻关系,以聚焦自我、布置家庭作业、评量案主的进步等方式鼓励案主和丈夫正向交流,改善夫妻关系。
3.服务成效
长期成效是案主自我价值感提升,为达到这个长远成效,案主要改善夫妻关系,与丈夫的关系需要重建;拓展人际交流网络,和社区中其他家庭进行交流;增强案主自我成长的动力及持续采取行动促进自我成长。
而这些内容则是中期成效的内容,为达到这些中期成效,配合的短期成效有让案主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可以在哪方面进行自我成长及相应学习的途径;学会夫妻沟通的技巧、社交技巧、情绪处理技巧。
4.活动/服务
为达致所定成效,定期、持续的个案辅导服务是需要投放的。社工先定半年的辅导时间,若成效达致情况不佳,半年后进行个案检视,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半年内,社工提供每月不少于一次的辅导,而服务内容主要是协助案主学习情绪处理技巧、社交技巧、夫妻沟通技巧,并采取实际行动与社区其他家庭建立联系、改善和丈夫的关系。
还有,让案主意识到自身优势,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提供相关资讯,鼓励案主自己主动寻找不同的自我发展的途径,制定有关实践计划。
5.资源投放
配合投入的活动/服务,投放资源是跟进社工一名及跟进个案所产生交通费。
6.外在环境因素
案主有拓展社会支持网络的需求,但社区的氛围,其他家庭对特殊孩子的看法会影响案主是否能顺利拓展非正式支持网络。
案主夫妻关系不睦已久,社工在协助她重建夫妻关系时,丈夫的行为表现及对案主的期望是一项重要外在环境影响因素。
1.资源投放
2.活动/服务
总结反思
程序逻辑模式有助于案主作出行为改变。个案辅导的过程中,案主是否愿意采取行动及有行为上的改变是决定案主面临的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的关键。
此个案,社工系统的分析案主的处境和问题,将服务成效分为短/中/长三个维度,并且它们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首先促进案主有相应的认识,学习相应的技巧,例如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学习处理焦虑情绪技巧、社交技巧、夫妻正向沟通的技巧,进而促发案主行为上面的改变,最终带来案主所处环境的改变:案主和丈夫的关系得到极大的改善;
案主和社区其他家庭建立联系,获得他们的情感支持和正常的社交活动;案主认识到自身的优势,进而报读了本科和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为以后重返职场做好了准备。这些都最终有利于案主自我价值感的提升。
程序逻辑模式能够帮助社工和案主清晰辅导方向。辅导方向清晰,案主在辅导的过程中可更明显感受自身的积极变化,从而进一步强化案主解决问题的信心。
了解社工、考社工证
马上关注陇原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