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实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工实务
与你童行,快乐增能 | 孤残儿童成长小组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2/10/6 16:50:44   来源:郑州市二七区播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田会玲 张杨

一、背景介绍

3-6岁是幼儿感知世界的黄金年龄,是人格形成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不仅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还有超强的模仿能力,动作发展要先于语言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儿童正是长身体和涨知识的阶段,智力、求知、理解和学习能力增强,也是孩子成长的懵懂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调皮好动、想象力丰富,但是理解力有限。A儿童福利院的儿童大多为孤残儿童,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运动能力受智力、身体发育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中发现部分儿童认知能力长期维持在一个水平上,在日常生活存在分不清男女、称谓,语言表达吃力,人际沟通和肢体、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由于A儿童福利院婴幼部儿童较多,护理员文化知识、时间精力有限,无法对认知能力较好的儿童进行集中学习增能,特开展此小组以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需求。

二、分析预估
(一)服务对象基本情况本小组选取A儿童福利院的婴幼部儿童作为调查对象,社会工作者在线下探访婴幼部儿童时,结合婴幼部部长、祖母养育老师和护理员等反映的情况,根据儿童需求和小组目的进行了综合评定,初步了解了服务对象的情况,然后经过筛选,最终选出5名婴幼儿为本次的服务对象。服务对象均能听懂简单指令,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能力,其中1名服务对象能够独立行走,1名服务对象能够简单交流。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图表所示:

编号

性别

年龄

所在学校

服务对象状况

1

5

祖母养育

能交流,能扶走

2

7

祖母养育

能听懂指令,能发单字,会爬会坐

3

4

祖母养育

能听懂指令,会简单对答,会爬不会独坐

4

4

祖母养育

能听懂指令,会发单字,会爬会独坐

5

5

小姐妹

能听懂指令,不会说话,独立行走


(二)问题分析社会工作者依据收集的服务对象资料,对其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形成初步的评估如下:
1.生理方面五名儿童因为患有不同程度的脑瘫、唐氏综合征、癫痫以及其他自身疾病、年龄较小等原因的影响,只有一人能够独立行走,其余四名组员均不能够独立行走,均能爬行,在吃饭、穿衣、洗漱与大小便方面严重依赖于护理员、老师。整体发育迟缓,语言能力受智力及身体原因,出现说话含糊不清、只会发音和单字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儿童成长,因此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运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2.心理方面小组成员认知能力尚可,均能够听懂简单指令,对学习游戏均有回应。但是小组成员分别居住在不同房间,几乎没有同辈群体进行沟通交流,由于语言沟通环境的缺失,让部分组员心理产生失落情感,个别组员由于表达能力强,能够顺畅沟通,对护理员和老师产生严重依赖情感,对儿童成长不利。
3.社会行为方面部分儿童到了一定年龄完全具备提升认知水平的基础,但是由于身体原因,很少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会融入,生活环境单一、单调,周边同辈群体均为无认知儿童,日常生活存在分不清男女、称谓,语言表达吃力,人际沟通、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对儿童成长不利,因此儿童的人际关系、日常生活常识、认知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需求评估社会工作者根据以上的问题分析,认为服务对象有发展的需求,具体有以下几点:
1.进行户外运动,室内锻炼通过户外运动刺激儿童前庭的发育,提高身体协调能力、专注能力、身体控制能力和肺活量。
2.情景化学习社会工作者通过读绘本、播放生活常识视频、模拟日常生活情景,让服务对象认真观察和学习,增长见识,提升认知能力。
3.走进大自然社会工作者带领服务对象走进大自然,通过运动和感觉认识生活环境,开阔服务对象视野,促进其性格完善开朗,增强自信心。
(四)小组理念
1.班杜拉学习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社会学习理论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班杜拉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两种。替代性学习也叫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
2.增能理论增能理论认为,孤残儿童都不缺少能力,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的,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但是孤残儿童在社会环境、养育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在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营造安全、良好的社会参与环境,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自理、认知、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服务计划
(一)小组目标依据初步评估的问题,社会工作者有针对性的为服务对象制定了具体目标和总体目标。

小组名称

“与你童行、快乐成长”儿童成长小组

日期时间

2022.4.12-2022.5.26

活动地点

儿童福利院

服务对象

儿童福利院婴幼童

服务人数

5人

小组性质

儿童成长小组

负责社会工作者

A社会工作者

小组目标

1.总目标:通过参与性活动,促进服务对象语言能力发展、肢体协调性发展以及认知水平的提升。

2.具体目标:

(1)组员互相熟悉和有效沟通,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知道人的五官的名称、位置和各自的作用。

(2)让幼儿认识自己的性别,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意识,并认识男女厕所标识,进一步提高认知。

(3)用毯子运动刺激儿童前庭的发育,提高组员的身体协调能力、专注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

(4)室内游戏活动吹乒乓球即能提高儿童的口腔运动能力和肺活量,也能培养组员们的专注力和耐心。

(5)户外活动让组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有利于儿童通过运动和感觉认识环境,同时也能加强儿童的自信心。


(二)小组计划

小组活动计划书

时间

主题

目标

活动内容

所需物资

第一节

(4月12日)

 

“感知”你我

澄清小组目标,相互自我介绍,制定小组契约增加组员的互相了解;每人至少交到1个朋友,建立朋辈支持群体。

 

1.社会工作者进行开场白、介绍小组的目的及内容,强调小组活动原则,制定小组契约和小组目标。

2.通过“爬爬垫会飞”、“照镜子”游戏,调动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小组成员进入小组工作的氛围;接下来让组员学习认识五官,利用教具指认五官部位。

3.通过“指认五官大通关”考查组员是否掌握五官部位。

4.由主持人总结本次活动,介绍下次活动的内容。

镜子3把、彩笔3桶剪刀4把双面胶1卷零食1包。

第二节

(5月18日)

 

你我不一样

让幼儿认识自己的性别,进一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意识,并认识男女厕所标识。

 

1.社会工作者强调本次活动的内容、目标、计划和小组契约。

2.回顾上节的小组活动内容。

3.游乐场热身游戏-“摇摇椅”、“钻洞洞”;然后社会工作者带领组员观看有关男孩女孩的小视频,拿出教具卡片,让组员识别男孩女孩,哪些衣服是女孩穿的,哪些玩具是男孩感兴趣的。

4.组员交流,通过视频和卡片学到了什么?考察一下组员能否认识男女厕所标识。

5.小组成员一起约定下次活动的内容和时间。

教具卡片、双面胶1卷零食1袋。

第三节

(5月21日)

翻滚吧,小可爱”

用毯子运动刺激儿童前庭的发育,提高婴幼部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提升组员的专注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

 

 

1.社会工作者强调本次活动的内容、目标、计划和小组契约。

2.回顾上节小组活动的内容,随即指认男生和女生。

3.游戏热身--“翻滚吧,小可爱”,让组员躺在毯子上翻滚,两名社会工作者协助;之后社会工作者给组员讲解活动的规则,并选择一个小组组员做示范,两名社会工作者一人把组员放在毯子上,然后轻轻抬起左右摇晃,组员手里拿着套圈,套到塑料柱子上。

毯子两个、玩具套圈两套、零食1袋。

第四节

(5月24日)

 

 

 

把球送回家

吹乒乓球既能提高婴幼部儿童的口腔运动能力和肺活量,又能培养组员们的专注力和耐心;室内游戏对幼儿有很强的吸引力,能让幼儿感受到游戏活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同时也能锻炼儿童的身体机能。

 

 

1.社会工作者强调本次活动的内容、目标、计划和小组契约。

2.回顾上节的小组活动内容。

3.社会工作者首先考察回顾组员前几节学到的知识和内容,带着他们读了绘本做简单游戏;调动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能力,引导小组成员进入小组工作的氛围。

4.吹乒乓球:一名社会工作者给组员做示范演示怎么吹乒乓球,把乒乓球吹进杯子里;组员按照顺序一一尝试活动,给吹的最快的小朋友奖励。

5.观察组员在本次活动中参与度和满意度;和组员沟通下次活动主题,让组员做好活动准备。

气球若干、玩具1个卡纸8张零食1包

第五节

(5月26

 

寻找最甜的果实

户外活动让组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有利于儿童通过运动和感觉认识环境,同时也能加强儿童的自信心。

 

 

1.社会工作者强调本次活动的内容、目标、计划和小组契约。

2.回顾上节的小组活动的内容。

3.首先带领孩子们去户外游乐场进行陪伴玩耍;热身游戏--套圈游戏、滑滑梯。

4.社会工作者带领组员孩子开启“宝物”寻找之旅。在寻找果树的同时,社会工作者不停地教孩子们认识植物、花朵、树木等等;鼓励小组成员感受触摸大自然,引导组员把摘到的果子送给喜欢的护理员,让其学会感恩与分享。

5.用提问的方式让小组成员完成“问卷反馈”,整理和分析小组成员的问卷,把整个小组活动进行一个概括,了解活动的整体目标是否完成。

6.为每个组员颁发奖品,宣布小组解散。


 

预计困难与解决方法

1.预计困难:儿童可能因为语言或肢体障碍,或者理解能力有限,会出现组员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自顾自玩耍,难以维持秩序。

解决办法:在活动中,为儿童配备一位志愿者或社会工作者进行协助。

2.预计困难:儿童过于活跃,不听指挥,无秩序感,导致活动环节缺失。

解决办法:在开展小组前,确保每个儿童都要有专人照顾,在小组活动开展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积极协助行动不便的组员。


四、服务计划实施
(一)小组初期前期,社会工作者通过婴幼部部长、护理员的推荐,以及线下探访直接招募的方式,邀请确定服务对象参加活动。同时,在日常探访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已经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第一节:“‘感知’你我”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进行自我介绍,澄清本次小组的目的,内容以及制定小组契约;其次,社会工作者带领服务对象进行“破冰”游戏,让他们平躺在爬爬垫子上,社会工作者拉动垫子滑行,活跃小组气氛,时间约为10分钟;然后社会工作者开始让组员之间相互认识,记住其他组员的名字;最后,社会工作者拿出准备好的教具,让服务对象一一指认图片上的眼睛、鼻子、耳朵等,五官指认熟练后,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又举办了指五官大赛。
第一节小组的时间为60分钟,社会工作者观察组员注意力保持在30分钟,对“认识五官”这个环节兴趣浓厚,参与感强,但是由于组员认知水平有限,需要社会工作者全程引导才能完成。小组初期不仅提高了服务对象的认知能力,知道人的五官名称和位置,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让服务对象之间消除陌生感,提高他们对小组目标的认识,制定了小组规范;塑造了信任的小组氛围。
(二)小组中期阶段
第二节:“你我不一样”在小组第一节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观察小组成员中有些组员不听指挥,纪律约束无效,分析原因后,依据第二节小组的内容,社会工作者设置了奖励制度。
首先,社会工作者引导小组成员进行上节小组的内容的回顾,发现组员对上节的“认识五官”环节印象深刻,能准确的指出自己的五官位置。
接下来,在认识五官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加深了任务的难度,让幼儿认识自己的性别,进一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意识,并认识男女厕所标识,提高了认知水平。最后,社会工作者采用了奖励机制,口头表扬了表现最好的组员,送了他一朵小红花做为奖励。
第三节:“翻滚吧,小可爱”小组前两节以观察和学习为主,社会工作者观察到,小组成员由于年龄的原因,参与小组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失去耐心,而且儿童的天性就是玩耍,一味的强调学习,反而会适得其反。分析原因后,社会工作者在小组第三节设置了游戏环节,增加小组成员参与的积极性。
本节小组中,社会工作者简单回顾前两节的学习内容,接下来,设置毯子运动来刺激儿童前庭的发育,提高婴幼部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提升组员的专注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同时鼓励帮助胆小的组员克服困难,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中来,提升小组的凝聚力,组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更高。最后,社会工作者为本节小组表现突出的组员戴上小红花,做为奖励。
第四节:“把球送回家”在前三节小组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观察到,小组成员在参与每节小组的过程中,刚开始出于好奇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了解了学习或者游戏的规则后会消极敷衍。社会工作者发现这个现象后,就和认知能力最好的1组员沟通,原因是参与的人数太少,玩起来没有意思。分析原因后,借助朋辈群体的引领作用,社会工作者邀请婴幼部其他儿童协助参与小组活动。
本节小组,社会工作者设置室内游戏,通过游戏增加幼儿的吸引力,能让幼儿感受到游戏活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同时也能锻炼儿童的身体机能。吹乒乓球即能提高婴幼部儿童的口腔运动能力和肺活量,培养组员们的专注力和耐心。同时让组员对小组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三)小组后期阶段
第五节:“寻找最甜的果实”通过上节小组节奏的调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小组组员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本节小组,社会工作者邀请了小组组员的护理员作为志愿者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在本节小组中,社会工作者设置户外活动,让组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有利于儿童通过运动和感觉认识环境,同时也能加强儿童的自信心。最后,社会工作者对活动进行了总结,对服务对象进行了表扬,为他们能够坚持努力,不怕挫折的精神感到骄傲,同时告知服务对象小组活动到此结束。
五、总结评估
(一)服务成效评估在小组结束后,本案例采取了情景模拟、口头测试、问卷调查等评估方式。在口头测试中,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进行随机测试,其中5名服务对象均能正确指认自己及他人五官和性别。情景模拟测试中,3名服务对象能够准确分别男女厕所。另外对护理员、祖母养育老师采取协助评价的方法,对本次服务的成效进行问卷评估。通过对服务对象本人及护理员反馈,服务对象在语言,肢体和情绪以及认知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对加强儿童的自信心,提高组员们的专注力和耐心,对他们的身心发育起到了良好的积极作用。
(二)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估活动结束后,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及他们的护理员、祖母养育老师满意度做了问卷调查和口头访问调查。结果显示,有四名参与者对此次小组活动表示非常满意,有一名服务对象因为身体原因参与吹乒乓球环节不是特别顺畅,所以对小组活动第四节参与度与满意度不高。参与本次小组的服务对象都具有具备一定能力,护理员、祖母养育老师协助问卷的填写情况良好,因此评估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参考价值。
(三)社会工作者自我评估在小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能够对于活动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的回应和调整,在小组员前期阶段,社会工作发现填鸭式学习方式对小组组员学习效果不好,就及时调整小组策略,把室内学习改为情景学习,把固定的学习场地改为移动的生活环境。小组结束后,社会工作者都会和服务对象照顾者进行积极探讨,总结经验和不足,确定下次小组的有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服务反思
(一)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中要注重儿童的自发性需求儿童自发性需求就是儿童天性的具体体现,每个儿童在成长阶段都对玩乐有着较深层次的需求,儿童的天性之一就是玩乐,孤残儿童更是如此,在服务中一味强调儿童学习、成长反而会有失偏驳,造成儿童心理层面的逆反,不利于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本次服务小组,针对这一方面,结合服务对象实际情况,采取游戏、情景学习等方式,在学中做,在做中玩,在玩中学,更好地激发了服务对象自发性的需求。
(二)发挥朋辈群体的引领作用同辈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均有直接影响,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同辈群体的正向功能开展服务工作。在本小组活动的开展中,为了更好地发挥朋辈群体的引领作用,在小组中期阶段,社会工作者邀请福利院内认知程度更好的儿童参与小组活动,对小组成员进行引领和示范,大大提高了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社会工作者要灵活执行计划服务计划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每节小组活动结束后,社会工作者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根据每节活动实际情况,对上节小组进行回复与复习,对后续服务进行补充和完善,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比如,当发现小组组员参与动力不足时,社会工作者及时设置奖励机制,从而刺激小组成员活力,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
(四)社会工作者要掌握小组节奏所以随着小组活动的不断开展,服务对象间的吸引力、凝聚力越来越高,对小组活动的兴趣也越来越强烈。在保持小组动力的同时,因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会出现个别服务对象扰乱或者无视小组秩序,容易引起服务对象之间的不满与效仿,不利于小组的进行。针对这一问题社会工作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及时制止或者转移服务对象注意力等方法以保障小组的顺利进行。

了解社工、考社工证
马上关注陇原社工

社工活动灵感篇:“秋季”主题游戏 2024-10-26
社会工作介入老年助餐服务 2024-04-08
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保护协同联动机制 2024-04-08
企业社工案例 | “倒霉蛋”的人生也可以反转 2024-03-10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托起老年人家门口的幸福——六地工作经验推介 2023-11-09
儿童小组案例 | 谈“性”色变?山区学生的性教育课程这样开展 2023-11-05
红哨子”、“小桔灯”......青岛拓展“物质+服务”多维救助 2023-11-05
今日说“事实无人抚养儿童” 202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