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教授认为,乡镇(街道)社工站对于督导有着极大的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社工站督导的需求很大,实际供给却严重不足。这是在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应当认真对待并着力加以解决的问题。目前,社工站的建设属于政府力推,社工机构购买服务,社工站项目人员中,多是从社区工作人员或者考上社工证的社会人员,专业的、科班出身的社会工作者较少,所以,在服务过程中,服务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缺乏,所以,社工站的督导问题是刻不容缓的,社工站督导,应该是持续的、稳定的,专业的,但是目前的很多社工站都无法做到。
同时,基于社工站的现实情况,社工站的服务针对不同的群体,多是以走访入户、活动等形式开展,社工站无法独立总结出一套适合提供专业服务的模式,社工站发展一直停留在以活动代替服务、以民政工作代替专业工作的阶段,无法走出真正社工站之路,发展陷入僵局。最后,社工站服务人员的培训督导更是不能少,情绪的影响社工是最清楚的,如果社工站的社工都无法认同自己的身份与所提供的服务,对自己的社工价值观陷入一种怀疑与不确定,那这时,社工将无法正常的区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从而陷入情绪陷阱与职业懈怠的误区,会对社工站的高质量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对乡镇(街道)社工站的督导,不仅仅是对社工站服务的督导,更是对人的督导、对一线社工的督导,专业的人坐专业的事,但是专业的人也需要更专业的人进行引导与培训。总而言之,对乡镇(街道)社工站的督导是刻不容缓与必须要处理的紧要事情,不能只重视社工站的量而忽视了社工站的质,如果社工站的发展不能两条腿走路,那到最后弥补错误时的成本,会远远高于现在一条腿走路的成本,社工站的高质量发展会更为的长久与艰辛。
(一)多方式:丰富社工站督导方式。从客观现实出发,目前的社工站培训主要以政府与机构为主,为了降低培训成本,多是线上培训或者集体培训为主,大家更注重社工站的共同问题培训,但是实际上,每个社工站所在地方不同,情况不同,问题不同,点对面的培训缺乏针对性。丰富培训方式,以点对点、点对面、线上加线下、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培训为主,其次“督导下乡”进社工站,进行现场督导,将社工站负责人培训提上日程。
(二)多主体:增加社工站督导主体。加强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社工站作为新生事物,需要政府单位的保驾护航,政府要为社工站提供督导培训的机会;有能力、专业性强的机构的督导者要重视社工站的督导工作,将社工站的督导培训,作为机构督导人才培养的方式进行,这样,既符合机构利益也可以促进社工站专业服务的开展;高校社工专业教师,是一支不开忽略的督导队伍,社工站要积极与高校联系,将社工专业高校教师带入社工站发展的专业支持力量;社工站负责人要积极提高自己的督导能力,将社工站内部督导,持续化,专业化。
(三)抓内容:精确社工站督导内容。社工站督导内容丰富,每个社工站都有自己的特色服务方向,服务内容。在对社工站进行督导培训时,内容的选择要精确,在对其他优秀经验进行分享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实际情况的考虑,督导者要为社工站提供转化经验的思路,不能为了培训而培训,督导培训的目的一定是培训本地督导人才,促进被督导者的成长与发展。
(四)抓培训:注重社工站督导培训。社工站督导培训,要具有持续性、专业性。培训是社工站互通经验、互相学习的主要方式,对于一些没有督导人才的社工站来说更是如此,发展多级培训方式,让每位社工站人才都有成长与发展的机会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也可以有效的避免职业倦怠。
(五)立专业:社工站督导要立足专业性。社工站督导是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良好方法。社工站服务人员虽然有较强的事务能力,但是缺乏经验的总结,无法将其专业化,督导的存在,就是将社工站经验进行理论归纳,形成专业经验,所以,社工站督导要专业化。
(六)立本土:社工站培训要注重本土化。再多的督导,再多的培训如果不能本土化,那就是缺乏生命力的,社工站发展尤其如此,培养本土社工站督导人才是重中之重,本地督导人才队伍的建立,社工站负责人管理者化、督导化才是乡镇(街道)社工站督导发展的答案。
了解社工、考社工证
马上关注陇原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