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实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工实务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起点、新担当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8/12/3 0:09:32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

2018 10 19 -20 日,由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承办的“站在历史新起点的中国社会工作高端论坛暨中国社会工作学会2018 年年会”在京举办。论坛聚焦于讨论社会工作发展如何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新要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期待,怎样在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工作格局, 力求为开拓社会工作发展新局面,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路径模式贡献力量和智慧。本文摘编的部分专家学者观点,从多个视角探讨了站在新起点上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新使命、新担当。


走向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新阶段:教育与实践的“互促性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王思斌 

站在历史新起点既是党和国家发展的新起点,也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起点。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前景是塑造专业的、具有中国现阶段特点的、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工作,要注重中国经验的总结提炼, 加快促进高级社会工作师队伍的发展;社会工作理论(教育)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机制,促进合作,总结经验,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和专业的发展。

教育与实践互促性发展的模式应当为:社会工作教育(理论)要发挥适度先行的引领作用、适度先行的示范作用(如高校教师的介入,领办机构)以及教育先行与新经验的总结;实践对理论的“超越”与促进, 如理解社会工作理论“超越”实践,理论落后还是既有理论与现实实践的异质性,以及两者的“公约性”。可以通过改革教育和有理论的实践促进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因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外部借鉴与经验的本土积累应该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社会工作教育者要主动参与实践,发挥专业的倡导者角色,在新理论指导下进行积极总结和反思。

十九大提出社会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工作需要在走向现代化进程和社会治理创新中有所作为,在从嵌入到互构性发展、充满价值观的发展实践中均能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允许社会工作包容性发展,意味着各种类型社会工作的共存共生和发展,还需要理解政治与专业的关系。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还要理解实际工作者的“惯习”;实际工作者要看到理论(专业)工作者的苦心,理解和接纳,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应用。


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加强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 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 关信平 

新时代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对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需要与专业社会工作能力不足的矛盾。新时代社会工作发展进入质量引领阶段,主要体现在以解决复杂问题为目标、工作效果明显超越非专业社会工作者、让老百姓和政府都满意三个维度。

与此相适应,提升社会工作质量应该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更加重视政府对社会工作战略投资的意义,政府不仅仅是社会工作服务的购买者,而且还要承担投资者的责任;二是重视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人员能力提升基础上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应从重视“过程专业化”到重视“收效专业化”、从重视“行动留痕”到重视“效果评估”、从自我界定的专业化到社会认可的专业化转变;三是强化高等教育,应更重视培养社会工作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时当地”与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工作 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教授 顾东辉 

新时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实践智慧”应包含以下方面:技术层面上,治理主体应主张多元治理,为服务对象提供治疗性、预防性、发展性等功能的服务,要融合外来伦理、本土价值与当代文化,并兼顾助人自助与促境美好以及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的相融合。专业打造上要考虑以下因素:具有理论体系、需要规范训练、拥有价值伦理、体现特殊权威、拥有自我组织、得到社会认可。实践层面上,应充分考虑外来经验的本土化、中国实践的规范化,社会工作的专业建设、渗透影响其他助人利他实践及其余场域、进行社会建设宏观场境的倡导。

社会工作要不忘初心:把握本土化吸收引进的变与不变。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变与不变:重视社会工作教师的关键地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应恪守专业, 贡献专业,做到教学、科研、服务、倡导的兼顾,关注教育目标,追求产品质量,彰显社会工作品性。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人民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文法学院院长、教授 赵一红 

中国社会工作价值维度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学说为基础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既是不断构建的过程,同时也是去宗教化的过程。中国社会工作的本质决定了社会工作价值维度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中国社会工作人民观的基本站位是人民与社会统一, 人民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形态之中。

“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人民观的根本目标,是中国社会工作建立和发展的核心目标,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行动指南;是中国社会工作者的一种民族品质和价值观;是中国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事业的发展原则。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人民观的核心内容要求:一是人民的需要层次的提高和需要内涵的扩大,需要社会工作运用其理论与方法来回应和服务;二是树立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民观也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社会工作立法的基本问题 深圳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徐道稳 

随着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深入推进,社会工作行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会继续提升,社会工作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将越来越复杂。作为社会福利的传递机制,社会工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如何定位?社会工作的资源如何筹集和分配?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何调整?这些问题在现行政策体系中都找不到答案,迫切需要立法加以解决。为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向纵深发展,减少地方发展社会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现有制度框架需要法律加以确认,未来的发展方向也需要法律加以引领,最终形成法律、法规、政策相互衔接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

社会工作立法的基本原则应当坚持培育扶持和规范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坚持立足现实和面向未来相结合,需要注意的是职业立法应优先于事业立法。


推动社会工作精准介入反贫困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李迎生 

面对当前贫困“存量”与“增量”的严峻形势及行政动员式反贫困存在的各种先天性不足,社会工作等专业力量、社会力量介入反贫困实践变得必要与迫切。基于社会工作过程模式与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内在一致性, 社会工作可以介入对贫困家庭及贫困村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的整个过程中。

其中,社会工作介入精准识别,主要需考虑:反贫困社会工作介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需求- 问题匹配, 社会工作服务方案的制订建立在对服务对象真实需求、面临问题的精准把握基础上。社会工作介入精准帮扶, 具体可以介入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中。精准考核上,除了后续评估外, 应采取前置评估的机制,对所提供扶贫服务的目标、执行方案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考量和评价。为此,政府需要在完善顶层设计、建立机构平台、推进多元合作、健全资金保障等方面加强配套措施建设。


美好生活的愿望与社会工作的初心 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   

在建设和发展美好生活背景下,如何使服务最大限度触及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而自身力量又无力解决的问题;如何增加接受服务的基层群众的获得感, 使服务真正惠及促进最不利的个人和群体,这些成为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几个问题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专业性问题(专业的边际效用问题);活动化、行政化、专业特质不明显等局限; 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的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不适应,造成专业的边际效用不大、社会影响力不突出; 购买服务的陷阱,将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变成了政府行政工作的延伸,而不是具有自主性的专业活动等。

我们一定要回到社会工作的初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社会工作对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理想和追求。研究和解决对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存在的短板,积极发挥补短板、助困苦、促转变的雪中送炭功能,为创建美好社会发挥应有作用。对社会工作自身而言,就是要增强专业能力,树立专业自信,形成专业权威,用专业视野和使命来参与美好社会建设。

了解社工、考社工证
马上关注陇原社工

企业社工案例 | “倒霉蛋”的人生也可以反转 2024-03-10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托起老年人家门口的幸福——六地工作经验推介 2023-11-09
儿童小组案例 | 谈“性”色变?山区学生的性教育课程这样开展 2023-11-05
红哨子”、“小桔灯”......青岛拓展“物质+服务”多维救助 2023-11-05
今日说“事实无人抚养儿童” 2023-11-05
这儿的农村“孝老食堂”,免费背后的慈善运营模式 2023-11-05
乡镇社工站怎样有效参与村级治理? 2023-11-05
社会工作的“野心”:争取国家福利的分配权 202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