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料下载
2024年高级《社会工作实务》考试真题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4/6/22 18:16:37   来源:社工汇

一、按照社会策划服务方案,撰写社工服务机构员工激励计划


考点一:社会服务项目方案

(一)主题: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员工激励计划

(二)项目背景(项目可行性)

(三)项目目标

(四)服务对象

(五)服务形式

(六)服务内容

(七)项目进度

(八)项目预算

(九)项目预计困难及对策

(十)项目创新性


图片

考点二:社会服务机构的激励措施

(一)了解员工的个别差异

各种研究都表明,人们的态度、人格和其他个人表现具有差异性,因此,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这种差异,要尽可能根据个人的特点分配工作。例如,让那些既有能力又有意愿的成熟员工承担更多或更重要的工作;通过工作内容的拓展,降低员工对工作的倦怠;对于那些具有高度自主性和足够能力的员工,可以重新设计工作职位,让他们能够有更高的自主性自行决定工作的方法和步骤,由此来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求和提高工作动力。


(二)用目标引导员工,增进其对工作的兴趣

机构管理者一般都会为每名员工确定一个特定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激励员工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这种外在目标的激励对多数员工都是必要和有效的,但关键在于这类目标应由机构管理者和员工共同设定,因为其一方面要考虑个人对目标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组织的整体目标和文化。对于机构管理者而言,重要的是确认员工能够达到和实现设定的目标。

社会福利机构的员工长期在工作岗位上从事同样的工作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机构管理者可以通过工作轮换、工作任务拓展和工作丰富化来降低枯燥的感觉,页可以借此机会评估员工潜能,协助构建未来人力资源的规划。


(三)提供员工参与决策的机会

为提升员工的士气、促进机构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以及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足感,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应提供机会让员工参与机构决策,并允许员工对自己的福利待遇、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机构服务推行方式等提出建议。


(四)协助员工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计划

社会服务机构中每个员工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因此,机构管理者要协助员工制订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使其有机会评估自己的技能、潜能和事业前程,将个人目标和机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结合案例,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案例短片中,家庭教育方法有哪些;结合案例,说说家庭抗逆力有几个方面和要素


考点一: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图片

考点二:家庭教育的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合理运用以下方式方法:

(一)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

(二)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

(三)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

(四)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五)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

(六)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七)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

(八)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

(九)其他有益于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方式方法。


图片

考点三:家庭抗逆力的要素

家庭成员在逆境中并不一定必然成为“问题”,任何家庭在“问题”面前都拥有应对困难的能力,并且通过克服逆境的过程寻求新的发展。这是家庭抗逆力的基本假设。家庭抗逆力从另一个不同于传统“问题”的视角看待家庭面临的困难,它认为没有哪个家庭不面对困难、压力和挑战,所谓健康家庭,并不是说没有“问题”,而是拥有能力应付“问题”。家庭抗逆力要求社会工作者从不利的危机因素和有利的保护因素两个方面考察家庭应对逆境的过程。

不同的学者对家庭抗逆力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美国著名的抗逆力研究专家瓦希(F.Walsh)把家庭抗逆力分为3个方面9个因素,即家庭信仰系统、家庭组织方式和家庭沟通过程3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括3个因素。其中,家庭信仰系统包括逆境的意义、看待逆境的积极态度以及超越和灵性的感受;家庭组织方式包括家庭的弹性、连接性以及家庭的社会和经济资源;家庭沟通过程包括家庭沟通的清晰性、情感的公开表达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等。瓦希强调,3个不同方面的家庭信仰系统是家庭抗逆力的关键。


三、结合案例,解释“工作社区”和企业社会工作双赢取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层次及内容;员工关爱服务和参与园区治理的策略


考点一:工作社区

社区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居住于某一特定地区的一群人或这些人生活所在的地区;二是指一群具有共同经济利益或共同文化传统的人;三是指共有、共享、相同或共同参与等情况。概括地说,社区是居住于某一地理区域,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共同服务体系的一个人群。社会的组成要素有5个:人口、地域、共同活动、设施和社区意识。总之,要成为一个社区,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一是住在邻近或衔接的地区,彼此常有往来;二是具有若干共同的利益,彼此需要支援;三是具有若干共同的服务,如交通、学校、市场等;四是面临若干共同的问题,如经济的、卫生的、教育的等;五是产生若干共同的需要,如生活的、心理的、社会的等。

企业是一个特殊的社区,是一个有着清晰的地理范围、有着居民(职工)、有着文化联结、有着追求目标的社会共同体。大型工业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型社区,中小企业聚集的商务楼宇、工业开发区、商业一条街、大型商业卖场也是功能特殊的生产或商务社区。



图片

考点二:企业社会工作双赢取向

认为社会工作者可以和雇主合作。这种观点重视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雇主和雇员是在同一“工作社区”内的不同系统,二者是相互依靠和相互影响的。只有与雇主合作才能深入了解职工工作生活情况和服务需求,才能把社会工作服务带到“工作社区”里的职工中。


图片

考点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起对劳动者、消费者、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企业社会工作者应传播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推动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履行其在维护职工和消费者权益、遵守市场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图片

考点四:居民参与层次

(一)告知。属于最低层次的参与。社区居民单方面获得上级对社区进行建设或改造的规划和信息,却没有任何机会改变既定规划。这种参与方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沟通过程。

二)咨询。比“告知”上升了一个层次。有关部门除了告诉基层社区、重要利益关系人和相关组织将要进行社区建设或改造的规划和信息,并进一步征求他们的意见,同时也会在规划修订过程中考虑他们提出的意见。
(三)协商。社区进行建设和改造时,邀请受此影响的社区居民一起了解和讨论规划内容,推动居民成为决策过程中的一份子。

(四)共同行动。在决策过程中,社区建设或改造的规划由大家共同决策,并在决策过程中分配任务,让大家共同分担执行责任,形成了分工与合作。

(五)社区居民自治。这是最高层次的参与形式,社区居民自己决定本社区重要的事务、何时去做等议题,并负责执行这些决策。此时,社会管理者和专家只是提供信息和专业知识,帮助社区能够周详考虑、审慎决策。这种参与形式代表着“自下而上”的培育过程。


图片

考点五:兼顾公共性、公益性与多方

共赢的统一是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策略

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职工,服务内容主要是帮助企业职工解决困难问题、促进其发展提升,但也要兼顾服务企业和满足企业发展的合理需求。公共性和公益性应该是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主导属性,否则很可能会沦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手段和方法,服务于企业的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其与企业职工的合理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出现偏差或背离,违背社会工作的宗旨、理念和价值观。

在坚持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为企业职工,并在确保服务公共性、公益性的同时,应努力实现政府、企业职工和企业等多主体共赢。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企业和企业职工在整体利益上是一致的,而且是具体利益上也存在很大的交叉区域,如企业的发展、职工的成长、社会的安定等。对于社会工作本身来说,只有获得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普遍认同,才能得到有效拓展和提升。


四、增强权能和优势视角理论的产生背景;两个理论的预估焦点;阐述两个理论如何看待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关系及依据。


图片

考点一:增强权利理论的历史

增强权能的思想在19世纪就已经存在了。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取向与增强权能的观点一直相吻合。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激进社会工作盛行。激进社会工作者批判社会工作专业和福利国家制度一起扮演着施恩者的角色。然而,这实质上是一种以善意为名的干涉主义行动。增强权能理论的出现就是要发展反对干涉主义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巴巴拉·索罗门在1976年出版的《黑人的增强权能:被压迫社区里的社会工作》中首先提出了增强权能的概念,并使增强权能的观点被社会工作界广为接受。

社会工作真正进入“增强权能时代”是在1980年前后。在这个时期,增强权能的观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都有快速发展。这个时期社会工作强调尊重服务对象,帮助其增强权能,让他们对自己的问题和需要进行自主判断,并鼓励有相同处境的服务对象建立互助团体,在团体中促进个体意识的觉醒,摆脱无力感,建立自尊心,共同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


图片

考点二:优势视角理论的脉络

1989年,美国堪萨斯大学的维希等4人发表了《社会工作实践的优势视角》一文,称为优势视角理论的开端。1992年,丹尼斯·塞利比出版了《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优势视角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得到广泛认识。

首先,关于抗逆力的研究直接影响了优势视角理论的发展。抗逆力的界定并无同一概念,一般来讲,可以把抗逆力理解为一种即使身陷明显的特定压力和困境中也不会退缩,也不会表现出不良的行为品质。这在一定层面上为优势视角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次,寻解治疗也为优势视角社会工作提供了支持。寻解治疗从实践上突破了传统主流社会工作聚焦问题这一铁律,转而从方法入手,聚焦于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能力;将服务提供视为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将服务对象的问题非个人化,致力于探索未来的可能性。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则要不断发掘服务对象的资源、优势和可能性。这与优势视角理论的观点是契合的。


图片

考点三:预估的焦点

增强权能:一是受压迫团体的自我负向评价。所谓自我负向评价就是由于困难群体收到生活环境的负向评价,长此以往,他们不仅接受了环境的负向评价,而且他们自己对自己的行动也倾向于给出负向评价。二是受压迫群体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在接受并形成自我负向评价的基础上,困难群体在其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社会环境给予的反馈常常是负向的,而他们的行动结果常常是失败的,从而形成负向经验。三是宏观环境的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

优势视角:优势视角理论的社会工作实务要求社会工作者不是孤立或专注地集中于问题,而是看到服务对象的内在潜力和可能性。在创伤、痛苦和困难中帮助服务对象寻找希望并将希望转化为行动,最终走出困境。


图片

考点四: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关系及依据

增强权能: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社会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在于服务对象与环境之间是否能够实现有效互动,从而能实现自己。在增强权能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应避免以权威的姿态出现,而是要与服务对象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他们视助人过程为分享权能的过程,因为通过分享可以使参与者获得更多的权能。权能不是由他人授予的,而是在人们的积极互动过程中不断生长出来的。在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中,如果存在权威,只能降低服务对象的权能。在助人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真正做到与服务对象对话,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真实的经历。在针对团体开展增强权能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应鼓励团体成员建立协同关系,形成团体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在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多元的,但最基本的角色是服务对象的伙伴。

优势视角: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务中,专业关系必须是真正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因为真正的优势蕴含于我们的服务对象之中。如果社会工作者不是平等地与服务对象合作,那么其服务至少不能称为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实务。与服务对象合作,可以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服务。专业人士虽然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服务对象优势资源的最佳发掘者和欣赏者。在特定的情境下,只有服务对象自己才最了解他们自己的优势资源和能力,而专业工作者更倾向于用官方知识和专业标准来衡量服务对象的情境。然而,这些官方知识和标准通常会远离服务对象的个人情境。因此社会工作者最佳的选择就是与服务对象合作。良好的合作可以让我们避免助人过程中的若干政治因素的影响。例如父爱主义观念、责怪受害人的观念、对服务对象先入为主的看法等。



(以上分析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指正交流)

了解社工、考社工证
马上关注陇原社工

2024年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考试真题(上) 2024-06-16
2024年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考试真题(下) 2024-06-18
2024年初级《社会工作实务》考试真题(下) 2024-06-18
2024年初级《社会工作实务》考试真题(上) 2024-06-17
2024年高级《社会工作实务》考试真题 2024-06-22
2024年中级《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考试真题(下) 2024-06-22
2024年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考试真题(下) 2024-06-22
2024年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考试真题(上) 202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