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2018年的《社会工作实务(中级)》试题,看看我们失分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因为太难而没有弄明白呢?还是因为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复习方法?
第一题:
社会工作者小罗在对李爷爷家进行评估时发现:李爷爷家房屋老旧,物品摆放杂乱,室内照明不足;李爷爷与老伴王奶奶以前经常参加社区活动;李爷爷的儿子每周会来探望一次;李爷爷夫妻二人的退休工资可以满足日常开销。前段时间,李爷爷因不慎跌倒导致骨折,生活暂时不能自理,全靠王奶奶照顾;李爷爷担心不能康复,情绪十分低落。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小罗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动员志愿者骨干定期探望李爷爷;邀请医护人员一同进行深入评估,制订上门照护与康复训练的计划;介绍王奶奶加入照顾者互助小组;协调相关部门对李爷爷家进行居家安全改造。此外,为更好地回应此类服务对象的需要,小罗总结服务经验,对机构的服务流程提出了改进建议。
问题:
1.小罗对李爷爷家进行了哪些基础性评估?
2.在本案例中,小罗运用了哪些间接介入策略?
第二题:
为了加强社区治理,解决小区的高空抛物问题。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志愿者一起,在小区以出板报、派发宣传品的形式开展了“杜绝高空抛物”的社区教育活动,并上门对部分有高空抛物行为的居民进行了劝诚,但工作效果并不明显。为此,社会工作者改变工作策略,组织召开了社区协商会议,听取居民的意见。有居民代表提到,现在的家长都听学生的,而学生都听老师的,小区中学龄儿童较多,建议调整工作策略,从周边的学校入手。于是,社会工作者采纳了居民代表的建议,请周边学校的老师在学生中开展“杜绝高空抛物”的教育活动,并向学生发出积极参与劝导行为的倡议,动员老师在校内、班内开展“杜绝高空抛物”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们认识到该问题的危害,并演练相关的情形状况,由学生向家长宣传杜绝高空抛物,通过这些努力收到了比较好的成效。
问题:
1.社会工作者在调整工作策略前后的行动系统分别是什么?
2.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在针对目标系统采取了哪些策略?
第三题:
林女士三年前从农村嫁到城里,全职在家照顾儿子。半年前,儿子发高烧被误诊,智力发展受到了影响。丈夫对此颇有怨言,指责林女士不负责任,连个孩子都照顾不好,认为林女士没有文化难沟通。林女士则埋怨文夫每天早出晚归,对自己极为冷淡;觉得城里没人可以倾诉,常感到自卑和无助,害怕被丈夫抛弃。夫妻间常为一些小事争吵,婚姻关系出现了危机。
林女士向社会工作者小郭求助。小郭了解了林女士的情况后,决定对其进行家庭干预。小郭为夫妻双方提供咨询,帮助其分析面临的困难,引导双方将注意力集中在需要解决的婚姻问题上;改变对彼此的消极态度和看法,让夫妻双方从相互指责转化为共同努力解决面临的困难。同时,小郭挖掘林女士的优势和能力,引导她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帮助她拓展社会支持网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林女土的压力得到了缓解,夫妻关系得到了改善。
问题:
1.本案例中小郭扮演了哪些专业角色?
2.小郭运用了哪些家庭干预技巧?并列出对应的具体做法。
第四题:
李某结束了强制戒毒回到社区,开始接受为期三年的社区戒毒康复服务。刚入职的社会工作者小王与李某进行了第一次接案面谈。
小王说:“你好,我是社会工作者小王,我的任务是帮助你戒除毒瘾,恢复正常生活,防止复吸的情况发生,督促完成社区矫正工作。”李某看了一眼小王,低头不语……小王:“请问你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吗?我们社会工作者是专门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李某:“我没有工作,经济困难,你们能解决吗?”小王:“可以啊,我可以帮你申请临时性补助。”李某:“我听说其他的街道可以帮助就业,你也必须帮我解决。”小王:“现在我已经了解了你的服务需求,我会想办法帮你解决的。”李某:“那你快点啊,我等着你早点给我送来补助金,你也要尽快给我找到工作啊!”机构督导老张看了小王与李某的第一次面谈记录后,及时对小王进行了个别督导。
问题:
1.分析小王“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的任务完成情况。
2.小王在与李某澄清角色期望和责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第五题:
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进驻贫困山村,开展对口帮扶。社会工作者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当地的生产生活基础条件较几年前有了很大改善,不仅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而且相关金融机构也给了特惠贷款政策。然而,还有部分村民仍然种植经济效益低的传统农作物,不愿加入经济合作社,也不愿申请特惠贷款,生活依然贫困。究其原因,是长期的“没米送米、没油送油、逢年过节送点钱”的输血式物质帮扶,使部分村民产生了依赖思想;二是一些扶贫工作人员认为村民文化素质低,干什么都不行,长期对村民采取命令式工作方法,导致村民缺乏自信,存在无力感。
针对上述情况,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计划在当地开展“扶志增能一一社区精准扶贫项目”。
要求:
依据增强权能理论,分别从个人层次、人际层次、环境层次三个方面设计一份项目方案,只需列出理论要点、主要目标、实施策略。
在阅读本文之前,先给2019年的试题盖个帽子、定个调子,这也是考生最关心的:
一是难易度:其实这是个伪命题,因为要难,那是大家一起“受难”的。只要“十三五”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任务目标不变,通过人数也一定还是一样的。
二是新鲜度:也就是试题里出现了什么新奇的、令人惊诧的、往年考试中没有出现过的知识点没有?!可以很“幸福”地告诉大家:目前肯定不会有。
2018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级)》五道试题,除了“社会工作者扮演的专业角色”和“家庭干预技巧”没有出现过在本科目的历年真题里之外,其它知识点全部都曾出现过。
也就是说,《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科目的测试范围和难度,也就这些了。因为社会工作服务过程需要我们社会工作师(中级)掌握的理念、理论、方法、技巧也就这些了。如果想要再出点别的什么来“为难”考生,那是不可能的。
再说了,就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角色”未曾出现在本科目的历年试题里,在每年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试题里,也不知道出现了多少回,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知道。
这里要重点说说的是,千万不要被“家庭干预技巧”这样的“专业术语”吓懵了!感觉“家庭干预技巧”是个什么鬼啊?属于哪个流派啊?《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第十一章“家庭社会工作”里虽然提到了“家庭干预的常用技巧”,其实它就是一个“大杂烩”,基本属于“沟通技巧”的范畴,因此大可不必惊慌。按照我所说的“所有答案都显摆在案例背景资料”里的规则,我们完全可以从题目里找到相应的答案。
梳理一下今年的真题(当然也包括历年的),我们一眼就可看出,今年的考点仍然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总论、接案、预估和介入(往年还包括评估)。
其中,总论是考察考生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宏观把握、深刻理解(或者说考察你有没有社会工作的专业素养),而接案、预估和介入等“方法论”的内容,则是考察考生对于社会工作服务开展中策略设计、方法运用和技巧掌握的专业技巧的把握,相对属于较为“微观”的内容。
一、总论
(一)社会工作助人过程的四个系统
这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四个系统包括:
1、改变媒介系统:即社会工作者,是“有计划变迁”的具体操作者。
2、服务对象系统:即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也是社会工作服务的直接受益人。
3、目标系统:即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是为达成满足需求与解决问题的目的而需要改变的环境。
4、行动系统:即社会工作者的同盟军、合作者,是那些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努力实现改变目标的人。
明白了上述观点,则就能很清晰且“轻松”地在2018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第二题的案例背景资料中找到两个问项的答案了:
(1)社会工作者在调整工作策略前后的行动系统分别是:调整前是社区居委会主任、志愿者,调整后是学校老师、学生。
(2)社会工作者在针对目标系统采取了以下策略:
①召开社区协商会议。通过社区协商会议,听取居民意见,改善服务策略,调整行动系统。
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海报、入户和劝解等方式,让学生向家长宣传高空抛物的危害性。
关于社会工作助人过程的四个系统,此前曾经出现在2013年的第三题,它的问题是:“调解介入中可以和社会工作者一起努力的行动系统是什么?”弄明白了这道题,则四个系统的概念自然会了然于胸了。
(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角色
这部分的内容在《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第一章“社会工作的目标、要素及主要领域”里,我们在复习时曾一再强调,《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中的概论、价值观、伦理、理论和方法,是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必须要掌握和内化的基础性技能,也是《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答题时绝大多数知识点的“源头活水”。
关于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指导教材上给出了直接服务角色和间接服务角色两大部分(据说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有上百种,所以千万不要奇怪每种专业书籍对于社会工作者角色的不同描述哦),以及似乎一笔带过的“合并角色”。
1、直接服务角色:包括服务提供者(提供专业服务)、治疗者(矫正认知行为)、支持者(鼓励自强自立)、使能者(激发对象潜能)、倡导者(提倡正确行为)、关系协调者(协调社会关系)等。
2、间接服务角色:包括行政管理者(有效控制服务过程)、资源筹措者(联络筹集社会资源)、政策影响者(提出具体政策建议,即政策倡导者)和研究者(研究专业服务实践)。
3、合并角色:教材还给出了“合并角色”(综合角色)的解释,也就是在实际服务中,社会工作者会因为提供服务的不同而扮演不同的角色,也包括不同角色互相连带的做法等。我们不妨可以称作“混搭型”(这是便于理解掌握的大白话),比如说治疗者也好、支持者也罢;直接服务的角色也好,间接服务的角色也罢,它们都是服务的提供者。又比如行为的倡导其实也就是一种治疗。
或者说,之所以要将社会工作的角色分成那么多种,主要还是为了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而已。在实际的服务过程中,有些角色是很难分清究竟属于哪一种的。
一般来说,让考生比较难以识别和区分的,基本都是直接服务角色。只要把握住了角色的核心功能,那就非常容易识别了。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再回头看2018年第三题的第1问“本案例中小郭扮演了哪些专业角色?”就很清楚了:
①服务提供者:我们在上面说过了这是个笼统的概念,凡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过程中,都首先应该是个服务提供者。另外,问题没有让你作出“为什么”的解释,你只要“点到为止”即可,甚至可以将自己能够想到的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全部写在答题卡上也没关系。阅卷时我们只要找到属于答案范围的角色名称(或者叫“关键词”,或者叫“考点”)就能“直接得分”了。
②治疗者:引导夫妻双方将注意力集中在婚姻问题上,改变对彼此的消极态度和看法;(注:为减少篇幅,试题正文不再全文引述了,考生可以网上自行搜索)
③支持者:提供咨询,分析困难,让夫妻双方从相互指责转化为共同努力,解决面临的困难;
④使能者:挖掘李女士的优势和能力;
⑤关系协调者:引导她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帮助其拓展支持网络。
注意:上述的分类也是属于“硬分”,有些功能其实交叉属于很多角色,就是所谓的合并角色(综合角色)。
比如使能者和支持者两个角色的功能就不易区分,而且从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目标”来说,我们提供服务就是一个不断给服务对象增能的过程,只有能力“增”到服务对象足以凭自己的力量应对困难、解决问题之时,我们才可以结束服务,与服务对象分手道别。但一般来说,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角色,主要就是上述这些了。
二、接案
2018年第四题的两个问都属于接案阶段必须要掌握的重点知识点。先看一下问题:
①分析小王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与问题的任务完成情况。
②小王在与李某澄清角色期望和责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这两个问项都属于接案阶段中“会(面)谈”的主要任务,而且是将指导教材里的文字原封不动地“复制”了过来。
指导教材对于“会(面)谈的主要任务”,列明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界定问题和需要;二是澄清角色和责任;三是激励对象进入角色;四是促进对象态度行为的改变。
在界定问题和需要中,列出了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服务对象三个方面的内容,包括:A、求助原因;B、对自身问题的看法;C、期望达到的目标。
在澄清角色和责任中,列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A、服务对象对自己、对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期望;B、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对自己的角色期望。
了解了上面的主要内容,我们就可以从案例背景资料中去找答案了:
①分析小王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与问题的任务完成情况。
社会工作者小王除了解到服务对象李某需要戒除毒瘾、临时性补助、就业等“表面性”问题之外,基本没有完成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与问题的任务。
具体表现为:小王没有了解服务对象李某求助的原因、对自身问题的看法,以及期望专业服务应该达到的目标。案例描述的只是小王自己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和专业服务的目标的一些看法。
②小王在与李某澄清角色期望和责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在澄清角色和责任中,几乎也没有达到该有的目标。社会工作者小王除了谈到自身的任务是“帮助你戒除毒瘾,恢复正常生活,防止复吸的情况发生,督促完成社区矫正工作”之外,在会谈中几乎没有触及到服务对象对自己、对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期望和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对自己的角色期望的“深层次”内容。
(注:此题与2011年第三题接案面谈中没有完成的任务、2012年第一题预估问题和需要出现偏差、2012年第三题不能熟悉运用专业技巧、2012年第四题小组活动方案不能聚焦问题,以及2017年第三题专业能力不足等现象,都是“新社工”“见习社工”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今后会继续出现的出题方式)
三、预估
2018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级)》考试涉及到的属于“预估”阶段内容的,只有预估服务对象问题和需要的内容。当然,也可以把它当成是预估问题和需要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技巧或者视角来加以内化。
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可以说是社会工作服务能否有成效的最关键的、最基础的一步。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预估问题和需要如果不能达到“全面、正确、深入”的精准要求,则服务成效的“谬以千里”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事情了。
指导教材对于预估问题的视角和方法,提供了很多种技巧,其中最简单易记、最方便操作的,就是“三层分析”法。
简化并梳理之后,可以形成下列表格:
掌握了上述“三层分析、圈圈放大;一一对应、层层细化”的“十六字真言”,则2018年试题中,第一题的有关“基础性评估和间接介入策略”,第二题的“针对目标系统采取了哪些策略”,和第五题的“分别从个人层次、人际层次、环境层次三个方面设计一份项目方案”自然就一目了然、胜券在握了!
2018年第一题第1问“小罗对李爷爷家进行的基础性评估”的答案为(不妨以表格形式呈现):
个人层面 |
生理 |
不慎跌倒导致骨折,生活暂时不能自理 |
心理 |
李爷爷担心不能康复,情绪十分低落 |
|
家庭层面 |
经济 |
两人的退休工资可以满足日常开销; 房屋老旧,物品摆放杂乱,室内照明不足。 |
成员 |
全靠王奶奶照顾; 儿子每周会来探望一次。 |
|
社会层面 |
非正式的支持系统 |
李爷爷和老伴王奶奶经常参加社区活动; 动员志愿者骨干定期探望李爷爷。 |
正式的支持系统 |
邀请医护人员一同进行深入评估,制定上门照顾和康复计划; 协调相关部门对李爷爷家进行居家安全改造; 介绍王奶奶加入照顾互助小组; 对机构的服务流程提供了改正建议。 |
上面表格内容是案例背景资料里的“原话”,我们答题时不妨稍加“改造”,用自己的“话”来呈现得更为“漂亮”一点:
评估层面 |
评估内容 |
|
个人层面 |
生理 |
跌倒导致骨折,生活不能自理。 |
心理 |
担心不能康复,情绪十分低落。 |
|
家庭层面 |
经济 |
收入足够开销,经济状况良好; 住房老旧杂乱,居住环境较差。 |
成员 |
妻子照顾丈夫,家庭关系融洽; 儿子常来探访,亲子互动较好。 |
|
社会层面 |
非正式的支持系统 |
参与社区活动,互动较为频繁; 志愿骨干较多,服务资源富足。 |
正式的支持系统 |
医护深入评估,康复正在启动; 相关部门介入,家居计划改造; 参与互助小组,建立相互支持; 积极回应需求,改善服务流程。 |
注:表格中评估内容部分的文字,可作为行文时每个段落的小标题,后面可结合案例背景资料的内容予以充分展开。
掌握了上述预估问题和需要的“三层分析”的独门暗器和无上法宝,我不知道还有哪些试题是可以成为拦路虎、绊脚石的?!
四、介入
2018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级)》试题中涉及到介入的内容,大概可以归纳成三个方面:
(一)总述:直接介入与间接介入
(二)具体介入策略:家庭干预的技巧
(三)介入策略的三个层面:改变服务对象、改造环境、改善服务对象与环境的互动
下面一一作个简略的回应:
(一)总述
所谓“介入”,其实就是社会工作的实施、干预、行动、执行和改变。用我们常用的话表述就是:去做。
介入又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
直接介入是针对服务对象而开展的服务,也就是聚焦于改变服务对象本身。
间接介入是针对服务对象的环境而开展的服务,这里的“环境”是相对的,也就是服务对象以外的其他系统。比如你的服务对象是个人,那么家庭及以外的其他系统就是环境;如果你的服务对象是家庭,那么家庭所处的社区(社会)就是环境。等等。
有关直接介入与间接介入的试题,曾先后出现在与2012年第五题(分别从“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的角度设计服务方案)、2013年第三题(社会工作者应采取哪些直接介入策略来调解矛盾)。
了解了以上的知识点之后,我们就可以驾轻就熟地回答2018年第一题的第2问了(可以从上面表格中的“社会层面”直接找答案):
2.在本案例中,小罗运用了哪些间接介入策略?
本案例中,小罗运用了以下的间接介入策略:
(1)开展邻里互助。动员社区里的老邻居开展邻里互助(注:这一点也可以不写,但案例背景资料中的“经常参加社区活动”是一个伏笔,带出了下面的志愿服务资源)
(2)引入志愿服务。动员志愿者骨干探望李爷爷。
(3)制定康复计划。邀请医护人员一同进行深入评估,制定上门照顾和康复计划。
(4)改造家居环境。协调相关部门对李爷爷家进行居家安全改造;
(5)建立支持小组。介绍王奶奶加入照顾互助小组;
(6)改善服务流程。为更好回应服务需求,社会工作者小罗对机构的服务流程提供了改正建议。
(二)具体介入策略
2018年试题中“指名道姓”需要考生回答的具体介入策略是“家庭干预的技巧”。
在指导教材《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第十一章“家庭社会工作”里曾非常简要介绍了“家庭干预的常用技巧”,主要包括:
观察:运用系统记录实际行为表现的强度、频率和时间的方式,让服务对象准确了解面临的问题,以及自己行为带来的结果。
聚焦:协助服务对象收窄注意焦点,将注意力集中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
例子使用:通过例子向服务对象解释、描述和转递重要信息和想法。
再标签:协助服务对象改变消极的态度和认知,从更为积极的角度界定自身问题。
问题外化:将家庭成员个人的问题转化为整个家庭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指导教材同时又指出家庭干预中常用的技巧远远不止这些,需要结合受助家庭的实际情况来学习运用,并总结提炼出自己的服务经验。
所以即使我们不知道指导教材上的这四种常用的技巧,我们通过案例的背景资料,也可以总结提炼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还可以根据案例背景资料中的“同时”之后的几句话,归纳出其他的治疗技巧。比如“激发内在潜能”(挖掘李女士的优势和能力)和“建立支持系统”(引导她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帮助其拓展支持网络)等。
我们不妨可以这样理解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写下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了:治疗技巧是偏于微观的社会工作服务策略,而激发潜能、连接资源、改造组织、改善环境等是偏于宏观的治疗技巧和服务策略。
1、观察。为夫妻双方提供咨询,帮助其分析面临的困难。
2、聚焦。引导夫妻双方将注意力集中在需要解决的婚姻问题上。
3、再标签。协助夫妻双方改变对彼此的消极态度和看法。
4、问题外化。让夫妻双方从相互指责转化为共同努力,解决面临的困难。
(三)介入策略的三个层面
社会工作是一门改变的艺术,其改变的对象无非就是三个层面。
一是服务对象。包括认知、情绪、行为、能力等。
二是社会环境。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环境系统,无非是“没有的要增加”、“柔弱的要增强”、“不公的要公正”等等。
三是人与环境的互动。无非就是不正常的要正常、该有而没有的要有,等等。
2018年第五题(方案设计题)的问题是:
依据增能理论,分别从个人层次、人际层次、环境层次三个方面设计一份项目方案,只需罗列出理论要点、主要目标、实施策略。
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看到“增能理论”四个字就害怕,其实就是一顶帽子、一张虎皮,放在这里摆样子、吓唬人的。
第一,因为它没有让你解释“增能理论”的基本假设、主要观点或者实际运用,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第二,所有社会工作的服务都是围绕给服务对象不断增能而展开的(即所谓的“过程目标”),只有到了服务对象的能力足够可以自立之时,我们才能结束服务,挥手跟他们说再见。
所以只要你的服务策略(考试时当然是答案)始终是围绕激发对象能力展开的,你的服务策略(答案)就是“依据了增能理论”。
当然,既然说到了“增能理论”,那我们在这里还是要先回顾一下增能理论的主要假设。
增能理论又称增强权能理论,散见于《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和《社会工作实务(中级)》两本教材中,比较详细的阐述见于《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第六节增强权能理论中,《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第一章也有简单描述。其基本假设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为便于记忆,我们不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1)无力缘于环境:个人的无力感缘于环境的压迫。
(2)环境阻碍权能:社会环境阻碍服务对象无法实现权能。
(3)互动可增权能:人人都有权能,权能通过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可不断增加。
(4)激发对象能力:服务对象都是有能力、有价值的,社会工作者帮助他们消除环境压制,权能自然可以实现。
(5)形成合作伙伴:社会工作者与对象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社会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是服务对象是否能与环境实现有效互动。
增能理论这顶帽子,曾先后出现在2009年第四题的第一问(根据增能社会工作的基本概论,丽芬个人的无力感是怎样形成的?)和2017年第三题第二问(基于增强权能视角,督导者应对社会工作者小范开展哪些方面的督导服务?)
此题与2013年第五题方案设计题“分别从社区居民、环境、社区居民与环境互动三个层面设计具体的社区服务方案”实际上是一个意思,无非表述的角度略有不同而已。
有了这样的“思想武装”(或者叫专业储备),再按照问题要求的“个人层次、人际层次、环境层次”三个方面设计答题框架,我们就可以轻松答题了。
1、个人层次
(1)理论要点:个人的无力感源自于环境的压迫。
(2)主要目标:改变自我认知,激发潜在能力
(3)实施策略:
①去除偏差认知。通过宣传教育,改变福利依赖思想。
②开展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培训,掌握科学种植方式。
2、人际层次
(1)理论要点:增加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动可以不断激发个人的能力。
(2)主要目标:强化人际互动,增强合作意识。
(3)实施策略:
①申请特惠贷款,调整种植作物。协助村民申请政府贷款,引进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品种。
②加入合作组织,形成经济合力。引导村民加入经济合作社,用集体的力量解决个人的问题。
3、环境层次
(1)理论要点:社会环境阻碍了个人能力的发挥,要想给个人增能,必须从改变环境着手。
(2)主要目标:改变陈旧观念,营造良好环境。
(3)实施策略:
①改变陈旧观念,调整帮扶方式。协助扶贫工作人员调整扶贫政策,转变思想观念,重点关注村民的潜在能力与社区作为一个组织的系统能力,将传统的输血式帮扶方式调整为围绕村民能力和社区自治能力提升的造血式方式。
②开展社区宣传,提升村民信心。通过社区宣传和教育,激发村民能力,提升村民信心,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团结合作的社会氛围。
有关社区的试题所有涉及到的知识点或者服务技巧无非就是居民参与、资源整合、社区自治等三大方面。资源系统或者支持网络的内容,可与2009年第一题社会支持、2009年第四题丽芬拥有的资源、2012年第二题正式与非正式社区资源、2013年第一题社区支持网络、2013年第五题社区居民与环境互动、2016年第二题社会生态系统、2016年第三题社区资源的种类等考点相互印证。
本文小结:
“打油诗”为证:看书觉得有压力,不妨直接刷真题。十年考试多神奇,考点全在真题里!
了解社工、考社工证
马上关注陇原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