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小组工作方法
第一节小组工作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1、小组工作的类型(核心考点):①教育小组;②成长小组;③支持小组;④治疗小组
2、小组工作的特点与功能:(1)特点:①小组组员问题的共同性或相似性;②强调小组组员的民主参与;③运用小组治疗性因素;④注重团体的动力。(2)功能:①塑造小组组员的平等意识
和共同体归属感;②提供小组组员自我改变及被肯定的社会场境;③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④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模式(核心考点)
1、互动模式:(1)含义:该模式是基于人与环境之间以及人际之间关系而建立的一种小组模式,旨在通过互动关系,促使组员在小组这个共同体的相互依存中得到成长,增强组员的社
会功能,提升其发展能力。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焦点在于互动关系及其效果。
(2)实施原则(重要考点):①开放性的互动(运动催化、刺激、示范等促进小组互动频率加快);
②平等性的互动;③面对面的互动(密切互动关系是小组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2、发展模式:(1)理论基础:①源于发展心理学、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以及小组动力学;②发展心理学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提升;③发展模
式适用于有困难的人群,面对危机人群,寻求更大的自我发展的人群。(2)发展模式的实施原则:①积极参与原则;②使能者原则。
第三节 小组工作的过程
1、工作准备阶段:(1)组员的招募及遴选(招募成员-遴选和评估-确定组员);(2)确定工作目标;(3)制定工作计划(小组工作计划书的内容框架);(4)申报并协调资源;(5)小组的规模与工作时间;(6)活动场地及设施的选择和安排。
2、工作开始阶段:(1)组员的一般特点:①矛盾的心理与行为特征;②小心谨慎与相互试探;③沉默而被动;④对社会工作者的依赖性。(2)社工的任务:①协助小组组员彼此认识以消除陌生感;②帮助小组组员理清对小组的期望;③讨论保密原则和建立契约;④制定小组规范;⑤塑造信任的小组气氛;⑥形成相对稳定的小组关系结构。(3)社工的责任和角色:①领导者的责任和角色(社工处于核心位置);②鼓励者的责任和角色;③组织者的责任和角色。
3、中期转折阶段(高频考点)
这个阶段是组员关系走向紧密化的时期,也是小组内部权力竞争开始的时刻。
社区工作目标的分类:①任务目标;②过程目标。
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①推动社区居民的参与;②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③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④培养相互关怀和社区照顾的美德。
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1、地区发展模式
(1)特点:①较多地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②注意通过建立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③在地区发展模式中,过程目标的地位和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④地区发展模式特别注重
居民的参与。
(2)实施策略:①促进居民的个人发展;②团结邻里;③社区教育;④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⑤社区参与。
(3)社工的角色: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协调者。
2、社会策划模式
(1)特点:①注重任务目标的实现;②强调运用理性原则处理问题;③注重由上而下的改变;④控制和指导着社区未来。
(2)实施策略:了解组织的使命和目标;分析环境和形势;自我评估;界定和分析问题;确定社区需要;确定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标准;寻找、比较并选择好的方案;测试方案;执行方案;评估结果。
(3)社工的角色:技术专家、方案实施者。
3、社区照顾模式
(1)特点:①协助服务对象正常地融入社区;②强调社区责任;③非正规照顾是重要因素;④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
(2)实施策略:①在社区照顾;②由社区照顾;③对社区照顾;④整合社区照顾。
(3)社工的角色:治疗者、教育者和辅导者、经纪人、倡议者。
第三节 社区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高频考点)
1、进入社区
(1)进入社区之前的准备:了解所任职的机构;机构分工和自己的工作内容;认识同事。
(2)进入社区的方式:积极参与社区重要活动;主办社区活动;积极介入社区事务;经常出现在社区居民之中;报道社区活动。
2、认识社区
(1)社区基本情况分析:社区的地理环境;社区内的人口状况;社区内的资源;社区内的权力结构;社区的文化特色。
(2)社区问题分析:描述问题;界定问题;明确问题的范围;问题的起源和动力。
(3)社区需要分析(重要考点):规范性需要;感觉性需要;表达性需要;比较性需要。
3、组织社区:(1)建立社区组织;(2)管理社区组织。
4、制订社区工作计划:(1)明确目标;(2)制定策略(SWOT 分析法);(3)设计方案。
5、实施社区工作计划
(1)管理社区资源(资源分析、资源开发、资源连接、资源维系)
(2)执行工作方案(筹备阶段、开展阶段、结束阶段)
6、社区工作评估
(1)评估的分类(过程评估、成果评估、效益评估) (2)社会服务机构的运作(高频考点):①授权;②协调;③沟通;④控制。
第四节 社会服务机构志愿者管理
1、志愿者的含义和志愿者管理的必要性
志愿者的身份要素包括:一是根据自由的意愿作选择;二是不计金钱财物的酬赏;三是以具体的行动参与、投入;四是所作所为是满足社会的需要。
2、志愿者管理的内容和过程(重要考点)
(1)需要评估和方案规划(志愿者评估、机构本身评估和服务对象需要评估);(2)工作发展与设计(撰写志愿服务工作说明书);(3)招募(找到合适的志愿者);(4)面谈与签约;(5)迎新说明和训练(知识、态度和技巧);(6)监督与激励;(7)奖励表扬;(8)评估。
第五节 社会服务机构的筹款方式
1、社会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政府资助、民间捐助和商业交易。
2、社会服务机构的筹资管理:(1)社会捐助:①个人捐助;②企业捐款;(2)政府购买服务;(3)社会服务机构的筹资方法:①项目申请;②私人恳请与电话劝募;③特别事件筹资活动。
第六节 社会工作督导的对象和内容
1、社会工作督导对象与督导者(重要考点):(1)督导的对象:①新进入社会服务机构的社会工作者;②服务年限较短、经验不足的初级社会工作者;③在社会服务机构实习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④社会服务机构的非正式人员,主要是志愿者。(2)督导的类型:①师徒式督导;②训练式督导;③管理式督导;④咨询式督导。
2、社会工作督导的内容:(1)行政性督导的内容;(2)教育性督导的内容;(3)支持性督导的内容;(4)志愿者督导。
第八章 社会工作研究
第一节 社会工作研究的含义与功能
1、社会工作研究的含义
(1)基本概念:是获取和发现与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相关的知识及事实的过程。
(2)核心要素:①主体;②研究对象;③目标;④伦理;⑤方法(定量和定性)。
2、社会工作研究的特征:(1)以困难群体及其问题或需要为主要对象;(2)注重采用社会工作视角;(3)体现社会工作伦理;(4)研究目的在于促进实务及提升理论,从而推进民众福利;(5)研究者可以是资料的收集者、分析者和结果应用者。
3、社会工作研究的主要功能:(1)提升服务对象整体福利;(2)促进宏观场景的总体优化;(3)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多元增能。
第二节 社会工作研究的范式与过程
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1)基本概念:①定量研究(问卷调查、实验研究);②定性研究(观察、访问)。
(2)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特点(核心考点)
①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②研究和理论的关系(定量是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数据来验证假设);③研究策略;④资料特性;⑤结果范围。
2、社会工作研究的一般过程
(1)基本逻辑: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假设演绎法。
(2)社会工作研究的基本内容:拟定研究主题、界定研究问题、进行文献回顾、完成研究设计、收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应用研究成果。
(3)定量研究的一般过程(众数、中位数):研究准备→资料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总结。
(4)定性研究的一般过程:研究准备→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研究和总结。
(5)报告撰写及成果应用
第三节 定量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1、问卷类型:自填问卷、访问问卷。
2、问卷结构(重要考点):(1)标题;(2)封面信;(3)指导语;(4)问题和答案;(5)编码;(6)其他。
3、问卷设计:(1)原则:①问卷要有可信度与效力;②考虑研究目的或研究类型;③以回答者视角为主;④保证操作的可行性。(2)步骤:①进行探索性工作;②设计问卷初稿;③试用和修改;④定稿和印刷。(3)问题和答案(问卷设计的核心):①关注问题特性;②注意语言表达;③数量时间适当;④问题按序排列。
4、问卷资料收集:(1)对象选取(随机和非随机);(2)访问员选拔培训;(3)物质准备;(4)质量控制(调查过程督导;资料回收后的检查)。
第四节 定性研究方法
1、观察法: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结构观察和非结构观察。
2、访谈法:(1)类型(直接访问、间接访问;个别访问、集体访问;结构式访问、无结构式访问等);(2)常用形式(非正式会话式访问、引导式访问、标准化开放式访问)。
3、个案研究(核心考点)
(1)概念:个案研究是单个对象(如家庭、团体、机构、组织、等)的某项特定行为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2)特征:①凸显研究的对象维度;②手段和资料多样化;③详尽性、深入性;④研究步骤不甚严格。(3)一般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获准进入、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
收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报告研究结果等方面内容。(4)评价(优缺点)。
第九章 社会政策与法规
第一节 社会政策的目标、功能及其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1、社会政策的目标:(1)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提高社会生活质量;(2)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3)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与社会进步。
2、社会政策的功能:(1)社会功能;(2)经济功能;(3)政治功能。
4、社会工作在社会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作用(重要考点)
(1)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历史发展过程、当代社会);(2)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角色:①政策倡导者;②政策实施者。
第二节 我国特定人群的社会政策法规(核心考点)
1、老年人合法权益:(1)主要内容:①家庭赡养与扶养的权利;②社会保障权利;③社会服务权利;④社会优待权利;⑤宜居环境权利;⑥参与社会发展权利。(2)保障方式:①政府部门保护;②司法保护;③社会组织保护。
2、妇女合法权益:(1)主要内容:①政治权;②文化教育权利;③劳动与社会保障权利;④财产权利;⑤人身权利;⑥婚姻家庭权利。(2)保障方式:①主管部门保护;②司法保护;③妇女组织、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保护。
3、未成年人合法权益:(1)主要内容:①生存权;②发展权;③受保护权;④参与权;⑤受教育权。
(2)保障方式:①家庭保护;②学校保护;③社会保护;④司法保护。(3)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预防与矫治: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②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③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④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4)孤儿和流浪未成年人的保护与安置:
①孤儿安置;②孤儿基本权益保障;③加强儿童福利机构设置,提高专业保障水平;④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
4、残疾人合法权益:①康复权;②教育权;③劳动就业;④文化生活;⑤社会保障;⑥环境友好权。
第三节 我国特定领域的社会政策法规
1、婚姻家庭政策法规(重要考点)
(1)结婚的规定
结婚的必备条件:男女自愿;法定年龄(男22,女20)。
结婚的禁止条件: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婚姻无效:重婚;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有病;年龄不到。
(2)离婚的规定
离婚的方式:自愿离婚、诉讼离婚。
离婚的条件:调解无效,准予离婚的六种情形
离婚后的父母子女关系:离婚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因离婚而消除;离婚后的子女抚养费用: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离婚后子女探视权问题。
离婚后夫妻财产的处理: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离婚家务补偿;夫妻对外债务清偿应共同清偿;离婚经济帮助。
(3)救助措施的规定:家庭暴力的救助;对被遗弃的家庭成员的救助。
2、社会救助政策法规(重要考点)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户籍状况、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是认定低保对象的三个要件。
对象资格:持有当地常驻户口居民,凡共同生活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低保。
申请与审核: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或者其代理人以户主的名义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
提出书面申请。受申请人委托,村或者居委会可以代其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交低保书面申请及相关材料。
申请人有下列情况,可单独提出申请:困难家庭中丧失劳动能力且单独立户的成年重度残疾人;脱离家庭,在宗教场所居住三年及三年以上的生活困难的宗教人员。
(2)医疗救助政策法规
救助对象:①城市医疗救助的对象;②农村医疗救助的对象。
救助形式:①城市医疗救助的形式;②农村医疗救助的形式。
3、劳动就业政策法规:(1)劳动关系的相关规定(劳动就业、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工资保障);(2)失业保险的相关规定;(3)工伤保险政策法规;(4)劳动争议政策法规。
4、医疗保障政策法规(重要考点)
(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单位——6%左右,职工——2%左右)
注意:职工工资包括各类奖金、劳务收入和实物收入等在内的所有工资性收入。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
了解社工、考社工证
马上关注陇原社工